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事迹的作用是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那么你知道哪些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精选篇1
张小娟,这位出身普通藏族农家的女子,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双学位。2018年5.12汶川地震,得到家乡受灾严重,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她不仅一次谈及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舟曲很美,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正是心中有这样的信念,张小娟这位可敬的扶贫战线上的战友,把对工作的新鲜劲,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工作娴熟,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多多陪伴家人。而此时,她最终的离开他的家人,离开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到此时,我们不禁想:这是谁的女儿,又是谁的妻子,还是谁的母亲?家中七岁的女儿和三岁的儿子是否安好?她在舟曲11年的职业生涯中,无愧于“服务群众,建设家乡”的誓言,让青春之花绽放于扶贫之路上。
“他们都非常敬业,安排工作从不推脱,不打折扣,一定完成。”舟曲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海明这样评价中心的三位殉职员工。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伟这三位新闻工作者,平时工作积极上进,不怕困难,扎根基层,用镜头记录舟曲的脱贫攻坚的历程,用图像传递基层的消息,谱写了扶贫一线的时代华章。
正是有了这些信念坚定,默默扎根于基层的最美奋斗者,于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的这条战线上,凝聚起澎湃的人情,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贡献了无尽力量。虽然这些可敬可爱的战友们,倒在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胜利的前夕,但是他们无愧于他们所热爱伟大事业。我们唯有接过他们手中接力棒,砥砺前行,取得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最终胜利,才能不辜负他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舟曲11年的职业生涯里,张小娟曾荣获公务员三等功、州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最美扶贫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正是由于张小娟信念坚定、政治过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精选篇2
在江边乡干田村委会绿差冲村有一名贫困户,他不但具有中国传统朴素和勤劳的美德,更具有新时期农民精明能干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认准的事,不管有多么困难,必定做到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提起他,村里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白永云。现年52岁,初中文化,是一名土生土长本地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由于好学,勤快,特别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勤奋踏实,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是贫困户中的典范。
一、种植户的示范人
2013年由于白永云长期慢性病与因学等原因,被纳入建档立卡户。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政策更多倾斜贫困户,个别乡邻就说:“老白,这回好了,被评上贫困户,啥都不用干就等着上边给钱花。”听了这些话,白永云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脸上火辣辣地刺痛。他常常告诉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劳苦干,一定能够摘掉贫困的帽子。2019年以来,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多次到他家制定脱贫规划,为他讲解脱贫相关政策后,他脱贫的决心更大了。
2019年,乡政府引进万寿菊种植,乡帮扶干部和农技人员多次到村里开展种植培训及动员工作,但是村里人习惯种植传统的玉米,认为这才是保险产业,不愿接受。帮扶干部多次到白永云家做动员工作后,坚定了他“要致富,不能等、靠、要”的信念。于是,当好多群众对该项目半信半凝、观望、不敢尝试时,他毫不犹豫地首次在自己家地里种植了3亩万寿菊。虽然万寿菊是一种新鲜的经济作物,谁也没有经验,但是他有一颗好学心、好问嘴,不知道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咨询技术人员等方式,来丰富万寿菊种植管理技术,他与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快就成了朋友,经常到他的万寿菊地里现场指导,这一季,他家种植的万寿菊亩产达到3000多元/亩,利润远远超出玉米的价值,第二年,种植亩数由3亩扩至8亩,他的种植技术也成为了周边农户学习的榜样,通过他的示范,带动周边农户45户,167人种植万寿菊。
二、养殖户的明白人
由于自己患有心脏病的原因,不能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靠种植业的收入,很难供孩子读大学,外出打工又不实际,此时,正好遇到广东温氏进住弥勒,采取“公司 基础 农户 订单”的模式,因为投资大,很多人不敢尝试,他想:由于长年种植玉米,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环境恶化,加之玉米价格低等原因,是时候改变产业观念了。于是,他坚信自己的理念:路是人走多了才成为路,什么事都有第一,才会有第二,所以,打铁还靠本身硬,报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找到温氏公司谈合作,并签订了保底协议,解决了养殖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金资助是必要的,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很快就拿到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2019年6月,投入8万元在离村子2公里的山上建成了江边乡第一幢温氏养鸡大棚。温氏集团、政府采取了一系例的扶持措施,建1个大棚,不仅有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还享受到了建档立卡户60元/㎡的圈舍补助及小产业补助。7月购进了第一批温氏鸡苗5000羽,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认真地脱温、科学的防疫与管理,第一批温氏鸡于11月上市,每羽利润达5元,首批创造养殖利润为24000元,实现了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来脱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贫困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8年6月,他的第二批温氏鸡4800羽出栏,每羽利润达5。6元,实现利润2。69万元今年有望实现年出笼1万羽的目标。看到效益后,去年年底该村3户非建档户与1户建档立卡户跟着发展大棚温氏鸡养殖,通过他的带动,使贫困户如期脱贫、摘帽,非建档户效益更佳的.目标。
三、当地农民致富、脱贫的领头雁
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多种、多样,有因病、有因学、有道路交通不便,有缺劳力、有缺资金、有缺技术等等原因,但是,他认为,要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不能存在“等、靠、要”思想,打铁还是靠本身,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就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贫困只是暂时,努力才会见彩虹。从他认准了种植、养殖这条路,就开始埋头苦干,龙其是在温氏养鸡业上,他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搞好养殖管理,晚上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同时他四处拜师学艺,查阅了10多养殖技术书,并通过报纸、杂志、上网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资讯。每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他必到场向农技员咨询科技信息,较全面掌握了本地鸡、温氏鸡的科技知识。就这样,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现在,白永云已成了绿柴冲村农民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别人。古人言:“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我高兴,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有不同,谋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谋生手段,都应当尽力为国家、为贫困群众做一点有益的实事“这就是他干事业的基本思路。
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精选篇3
2020年4月,为助推晴隆县的教育脱贫攻坚,黔西南州教育局成立了晴隆县脱贫攻坚“减贫摘帽”同心助攻团,作为教师的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使命,成为了同心助攻团的一名成员。自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的舞台不只是教室里的三尺讲台,不只是教书育人,还积极投身到晴隆莲城教育扶贫攻坚的工作中。
一、迅速进入角色,勇担脱贫攻坚重任。
新的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不仅任务重,责任大,而且担子重,压力大。但他敢于担当,紧紧围绕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分析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刻谋划了全办的教育脱贫攻坚的开展思路,建议中心校,在全办范围内再进行一轮走访摸排,为莲城办教育精准扶贫和控辍保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街道走访,掌握相关数据。
在走访摸排中,他掌握了以下详实的数据,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晴隆莲城街道办现有人口10327户37158人,其中建档立卡1381户5523人。共有6-16周岁适龄人口4941人,其中建档立卡892人,非建档立卡4049人。6-16周岁适龄人口建档立卡学生中在校就读848人,在县内就读725人,县外就读123人,其中学前教育8人,义务教育766人,高中、中职73人,大专本科1人。未在校适龄人口中送教上门2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0人,九年级毕业42人,台账疑似辍学19人,已劝返销号19人。2019-2020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1022人,资助金额151.17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以上教育资助做到应助尽助。
三、不怕吃苦,以身作则,做群众贴心人。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脱贫攻坚的种种难关和困难面前,他没有逃避和退缩,特别是在家中老人、小孩生病等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了确保晴隆莲城教育扶贫工作能如期完成“减贫摘帽”,不拖全县后腿,他选择直面困难,积极同工作组干部一起开会分析,研究对策,引导贫困对象共同渡过难关,克服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四、为人师表诲而不倦,教育脱贫风雨无阻
罗颖是他所教班级的一个学生,出生于农村家庭。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同学上课经常走神,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人也变得沉默寡言。刘安雄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利用放学之余的时间进行家访。有一次在前往他家的路途中突然下雨,他冒着大雨跑到罗颖同学家,与他的爸爸、姐姐沟通,在交流时肯定了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通过多次耐心地教育、谈心、辅导,罗颖不再请假,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
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精选篇4
杨飞虎,男,汉族,生于1986年10月,中共党员。2009年7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理学学士。2009年12月参加工作,2015年7月起担任草滩乡扶贫工作站站长。
围绕本职工作,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长”
杨飞虎带领草滩乡扶贫工作站一班人,积极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性文件,通过及时与县扶贫办沟通交流,确保乡扶贫工作站人员理解掌握的政策准确无误。利用工作间隙,组织乡扶贫工作站人员学习中央、省市县各级扶贫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力争不遗漏任何细节,做好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乡扶贫工作站“智囊”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方案,制定印发了《草滩乡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全乡各村。确立了以乡镇主要领导负全责,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驻村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他在认真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同时,通过及时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学、问、查、访等方式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写了《草滩乡精准扶贫知识手册》、《草滩乡精准扶贫基本知识50问》等学习资料,有效地解决了乡村两级扶贫干部的疑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由于杨飞虎的敬业奉献、扎实工作,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专项扶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退出认定等工作成效显著,草滩乡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截至目前,共牵头组织召开各类培训会议25场(次)、培训乡村干部300多人(次)。
突出工作实效,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自担任乡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杨飞虎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他疯、同事嫌他傻,他知道精准扶贫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疯”换来的是全乡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也换来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赞许肯定,更换来了贫困户对他的认可和赞誉。在具体工作中,杨飞虎悉心指导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学以致用,积极争当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努力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两个百分之百”,即:工作时间节点百分之百的准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县乡每项工作任务下达后,都能严把时间节点,制订工作推进时间节点进度表,并根据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梳理总结,及时谋划好下一步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在时间节点上精准精确。工作任务落实百分之百的高效,严格按照工作任务要求,明晰思路、统筹谋划、有序开展,力求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逐户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研走访不漏一户,全乡871户40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亲自过、亲自问,并现场指导驻村干部为贫困户答疑解惑。夯实基础信息,对152户650人2014年脱贫人口和268户1230人2015年脱贫人口进行验收,认定12户70人2015年返贫人口。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贵清山景区沿线新建5家农家乐。紧扣金融扶贫,成立扶贫资金互助协会9个,全部实施倍增计划,首批发放增收贷款120万元;2015年第四季度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15万元,符合条件的有意愿贷款贫困户全部申报贷款审批资料,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场次,培训农民2035人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注重探索创新,争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中,他通过认真研究操作数据采集系统来查找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一天__、一培训一审核”的高强度集中指导,全乡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录入工作中始终走在全县前列,高质量率先完成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使全乡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精准指数达到100%,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指标实现紧密衔接。他还不定期组织扶贫站人员对全乡871户贫困户进行随机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最新动态,为全乡脱贫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下一阶段脱贫计划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推广普及了“十字绣”工作法,即:摒弃以往粗枝大叶的工作方式,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像做针线活那样精准细致,“十”中的竖为上级一揽子政策精神,横为乡村户情实际;“字”为“水电路房、输加种养、教培文卫、迁保贷商”16字经;“绣”则是将十和字连接穿插起来,通过拉家常来掌握贫困户家中的真实情况。同事和农户对他通俗的说法一听就懂,也为他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和细致专业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指导下,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单位和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可。创新内外宣传方式方法,在外宣上,主导真实准确,突出宣传效果快、广、新。2015年,由杨飞虎同志编写的稿件,在市级以上网站等媒介宣传报道55篇次。11月27日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对草滩乡《“支部 ”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在内宣上,注重宣传形式合乡情,指导培训扶贫站及村级扶贫专干每周撰写工作信息,从中精选编制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报85期。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邀请草滩乡贫困群众加入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及时发布一些扶贫相关政策,使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另一方面收集群众反应的问题和建议,便于以后开展工作。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有效地化解了扶贫干部和困难群众的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困难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积跬步以至千里,杨飞虎相信,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最好诠释,更是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
脱贫致富模范人物事迹精选篇5
舟曲,藏语意为白龙江,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
张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的普通藏族农家,20_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与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工作后获得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她深爱着大山深处的故乡,20_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灾情严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电话给家人,不久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恋的故乡。
张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章毅君说:“毕业前夕,小娟和我谈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乡,认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会有很多事可做。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使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投身民族地区的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舟曲很美,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对同学和朋友说。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
这是10月5日下午13点14分张小娟在舟曲县立节镇下乡途中发的一条微信,微信还配了途中拍的一张在高处俯瞰盘山路的照片,照片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很壮观也很险要。这是张小娟生命中发的最后一条微信。两天过后的10月7日傍晚,在走过最崎岖难走的山路后,她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扎根基层沃土,绽放花华。张小娟的意外牺牲令人痛心,而无私奉献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轨迹。张小娟热爱家乡,并对集体有贡献的热情。她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民族地区,奉献给了扶贫事业,是新时代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直接体现和党员榜样。
扎根基层沃土,绽放花华。首先基层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平台,不去抱怨艰苦和复杂的工作条件 唯愿以万卷诗书为师,以德养吾浩然正气,以人民群众为师,以技提升服务能力。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坚持,要日有精进,积跬步以至千里。其中,把握平和的心态是关键,学习提高是需要漫长时日的,而且这种日子必然是枯燥的。其次思与行要相互结合。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把原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原理,从而指导实践。空喊责任不行,把爱民挂在嘴上也不可取,我们必须把责任意识化作行动符号,将爱民情怀浸入言行举止。青春不语,苍天含泪。高原上的格桑花,带来的是光明、是福音、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