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

事迹是指事物发展的轨迹,以及生活的经历和所做的各种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1

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彭士禄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承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零开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彭士禄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

彭士禄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

“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回顾过往,彭士禄饱含深情地说。

1940年,15岁的彭士禄来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学习时,彭士禄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还流血牺牲了,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成绩全是优秀,毕业时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

1956年,就在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从那一刻起,彭士禄就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1983年,彭士禄再次听从调度,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直到晚年,彭士禄仍然心系国家发展,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我来签字,我负责”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当时,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许多人对核动力的了解几乎为零,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常常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争论。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彭士禄“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1965年,中央决定选择青衣江畔的一片山区作为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厂址。1966年2月,来自北京715所和194所的人员组成九〇九基地“工艺队”进驻现场。1967年4月,模式堆主厂房破土动工,建设正式启动,彭士禄任现场副总工程师。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功率每提高一档,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

“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并非胸中无数。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

有人问他,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干事业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我充其量就是一枚螺丝钉”

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

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时,总设计师彭士禄却在蒙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连续五天五夜没合眼。

为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彭士禄付出了太多,也从来没顾虑过自己的身体。一次现场调试时,彭士禄突然病倒了,剧烈的胃疼让汗水湿透了他的全身。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就有生命危险。手术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彭士禄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

手术时,医生发现,彭士禄的胃上有一个已经穿孔但自愈的疤痕。手术后,彭士禄被接回北京,但他住院仅一个月就又开始了工作。

然而,对于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彭士禄总是轻描淡写。在他看来,恬淡自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也从来不爱抛头露面。他总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2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3

事迹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事迹材料

一、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和彭士禄院士等共同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起步异常艰难,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分工配合,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了被誉为“七朵金花”的七项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潜艇技术,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实现了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使我国拥有了海上x威慑和x反击能力。黄旭华主持制订了第一代核潜艇艇体总体和全艇主要设备配置方案,解决了核潜艇总体设计难题,为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并决策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形艇体外型,采用x舵和艉舵相结合的操纵方式,通过风洞、旋臂水池和自航模等20多项试验研究,出色地解决了水滴型核潜艇高、低速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难题,实现了我国“核动力水滴型”的一步到位;应用__塑性稳定等理论,论证了导弹舱的多种结构方案,经仔细计算和模型试验分析比较,决策采用__体双排结构形式,并推导出导弹舱大直径双排大开孔等耐压结构新的设计计算方法,攻克了大直径艇体结构设计与建造等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指挥了核潜艇系泊航行试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极限深潜等一系列重大试验,解决了试验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黄旭华在一代艇研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二、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大幅提升在役核潜艇的综合作战、反潜隐身等技术水平。为提升核潜艇全寿期的技术水平,黄旭华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持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使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声隐身性能显著提高,安全可靠性持续增强,服役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满足了当时形势下海军的作战需求。黄旭华主持了现代化改换装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开展了新技术应用于核潜艇的可行性分析,解决了新设备与艇总体的协调匹配性、电磁兼容性和可靠性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改换装的总体方案;提出采用新型螺旋桨、指挥台围壳顶部大开口启闭装置等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水下噪声,提高了艇的隐蔽性;综合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武器、水声对抗武器和综合声纳系统,大幅提升了一代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提出了核潜艇延寿论断和经济、安全的退役处理总体方案,解决了核潜艇安全延长服役和退役问题。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和升级工程,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金奖。

三、主持第二代核潜艇预先研究工作,为核潜艇的跨越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黄旭华组织论述了我国第二代核潜艇研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二代艇的概念图像,梳理了关键技术,并开展了预先研究工作,为推动二代艇的立项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黄旭华决策采用__x高强度钢做第二代核潜艇耐压艇体材料,组织有关厂所联合攻克了应用__x高强度钢的艇体结构设计、艇体结构建造技术和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二代艇实现大尺寸战略导弹密集装载提供了技术储备;梳理了战略导弹齐射面临的主要困难,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了总体、水动力、结构、武备和操艇等多专业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并组织力量论证了解决方法,为二代艇实现由近程组射向远程齐射的跨越提供了技术储备。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美国专家认为第二代核潜艇“使解放军首次具备可信的远程海基x力量”、“极大地拓展中国潜艇的作战运用范畴”。

四、指导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引领核潜艇技术创新超越。作为核潜艇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黄旭华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军事变革,梳理了未来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黄旭华指导开展了我国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型谱规划;指导探索了新一代__多用途核潜艇等多个创新概念;面向未来水下战争分布式、无人化、体系对抗的新特点,指导论证了水下作战体系的技术发展路线图。上述研究工作,明确了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有力支撑了水下作战领域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论证,为推动我国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4

英雄,无私忘我,不辞艰险者也。古往今来,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英雄,而我心中的英雄是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黄旭华爷爷。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南海之上,波涛茫茫。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工业极度落后的阶段,参与建设核潜艇的人员只参加过仿制工作,对自主研究的工作实在是无从下手。黄旭华带领团队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出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他还大胆地对潜艇构造进行创新,一举突破了当时潜艇研制的技术难点。在潜艇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保守国家武器装备的核心机密,黄旭华一直是隐姓埋名。自研究开始直至潜艇入海,近三十年的时间,为了让祖国早一点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并交付海军服役。我国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拥有了初步的核反击能力,这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做深潜试验,黄旭华下潜水下300米,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成为潜艇设计师下水实验的第一人。这体现了黄旭华冲锋在前、敢为人先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品质。您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而深邃,有无穷的力量。您虽默默无闻,但功不可没。英雄,是无尽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我们正是因为有了像黄旭华爷爷这样的英雄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才有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将英雄的事迹铭记在心,以他们为目标,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为国争光,建设更加美好的锦绣中华。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5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2017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深海同舟”

1958年,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元年。就在那一年,34岁的黄旭华奉命进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这六十年,这一个甲子的时光,只够黄旭华做一件事:为国家设计最好的核潜艇。

30年前的4月20日,中国核潜艇首次出海执行深潜任务。

“300米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核潜艇研制的世界水平,美国和苏联研制的核潜艇深度大都在这个深度上下。”黄旭华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海军尚以近海防御战略为主,那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的对手是谁?只能是来犯的敌水面舰艇及水下潜艇,甚至是来犯的敌战略核潜艇。来犯者潜多深,防御者也必须潜多深。“虽然当年我们的科研力量和工业水平在今天回首看去都还是刚刚起步,但我们制定的第一代核潜艇设计目标并不低。”黄旭华告诉记者。

客观地说,我国在六十年前要研制核潜艇,不仅当时国家尚不具备基本的工业制造基础,而且毫无研制核潜艇的科研技术储备。而这个雄心,仅源自一个不能落后挨打、再被帝国主义侵略欺辱的民族梦想!

“1988年我们进行了首次深潜,但我们不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想起来深潜的,早在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研制初期就有了深潜的目标。”黄旭华说,“我们设计时就提出,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艇应该既是试验艇,又是战斗艇。”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下水时,艇上核燃料尚未安装就绪。“核潜艇下水后,首先要进行系泊、设备联调、启堆,完成系泊试验。系泊试验成功了,核潜艇才能出海,进行航行试验。航行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核动力堆的性能以及核动力和应急动力的转换试验,以及潜艇的操纵、导航、声呐、武器等各个系统和噪音测试试验,等等。”黄旭华说,“‘401’艇下水以后,我们所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和潜艇部队解决试航、试验中发现的一切问题,提出不断完善的方案,力争尽快完成该型核潜艇的设计定型,使我们的核潜艇尽早形成战斗力。”

“我们三方经过4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将近600次的核堆启堆、提升功率、发电、主机试车等系泊试验;以及20多次、累计6000余海里的出海航行,完成了水上、水下高速巡航200多次,不断优化设计,终于在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将‘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黄旭华清楚地记得,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代表中央军委宣布了《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的命令,首任艇长杨玺亲手升起的“八一”军旗,在碧海晴空中迎风招展。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401”艇缓缓地驶离军港码头,在众人的注目礼中,潜入波涛之中。人民海军由此跨进了“核时代”。

“‘401’艇解决了中国‘有没有’核潜艇的问题。黄旭华说,“我们在后续的‘402’‘403’艇上又不断改进。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404’艇终于可以向‘极限深潜’这个目标冲刺了。”

时任“404”艇副艇长、退休前为海军某潜艇基地副司令员的薛法玉告诉记者:黄旭华的工作非常严细。“在深潜前的准备工作中,他要求把核潜艇的主要设备,如通海阀门、蒸汽管等八大系统的关键部位都挂上牌子,写清楚这个设备正常情况下应该怎样、应急情况下如何处置,海军艇员是谁在操作,719所是谁在监控保驾,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是哪位师傅负责维修,都一目了然。”但是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周全,大家的精神压力也就越大。

“404”艇艇长王福山请黄旭华去帮助做艇员思想工作,缓解一下过分紧张的情绪。上艇后,黄旭华也感觉到气氛有点沉重。他当即对艇长说:“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感情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不仅疼爱,而且相信它的质量是过硬的,我要跟你们一起下去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总设计师的职责里也没有这一项。很多领导得知后,都劝年已64岁的黄旭华不要亲自参加深潜了。

黄旭华坚持这么做。他说:“首先我对它很有信心;但是,我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了我现在认知水平之外的问题;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中国人有句形象地表达“生死与共”的成语,叫作“风雨同舟”。黄旭华的深潜,是现代版的“风雨同舟”,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别紧张,兄弟,咱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和你“深海同舟”!

“404”艇和后续艇,成为我国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的定型艇。从此,我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成了719所的“光荣传统”。

国家功勋先进事迹材料篇6

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31岁,在小家与国家之间,他选择服从大局,到偏远异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半个多世纪,无论顺境逆境,他选择淡然处之,将英雄过往尘封在沧桑的记忆。

95岁高龄,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时,他又一次挺直脊梁,向祖国和人民致以崇高军礼。

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兵张富清。

_____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突击,彰显的是使命担当;坚守,彰显的是初心本色。当这两个鲜明特征在深藏功名60多年的老英雄张富清身上完美叠加时,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纯粹”。

张富清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断突击的一生。战争年代,他是一名英勇无畏的突击队员,三场战斗炸掉敌人4个碉堡。当国家需要抽调战斗骨干_时,他又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转业安置时,张富清选择了到大

山深处的来凤县,选择了人生的第二个战场。在来凤工作的30年时间里,张富清有20多年在农村度过。有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因为张富清能干,这个村子刚刚搞好,组织上又把他派到另一个村去攻坚。究竟住过多少村,张富清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那些年,自己像部队里的突击队员一样,哪里最困难就把他调到哪里去,到处打攻坚战。

张富清自豪地说,从入党那一天起,自己时刻按照入党誓言去做,党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拖欠,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占。这话说得多么朴实无华,既形象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突击,也生动地表达了他一生的坚守,更是他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

张富清转业到地方工作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几乎家家都为生计发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船厂、桐油经销等,可以说每个岗位都是“肥缺”,稍微“灵活一点”,至少全家人不会饿肚子。但在小儿子张健全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饥饿。当时由于生活困难,不少干部向单位借钱,但张富清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困难,也从未享受过任何困难补贴。就连自己的工资,他也没有认真查看过,“组织给多少就要多少。钱少了不够花,就计划着开支”。

在家庭陷入困境时,他安慰妻子:“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我们要相信组织、相信党!”当党和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他第一个砸了妻子的“铁饭碗”;当遇到招工的好机会,他却打发儿子下乡当知青;做白内障手术,他和农民病友一样选择最便宜的方式……这就是张富清,即使自己经受那么多磨难,依然铁心向党、忠贞不渝,毫无怨言!

张富清的一生,就是这样在突击与坚守中塑造了纯粹与高尚,成为一座令人仰望的人格丰碑,成为一面烛照灵魂的人生镜子,成为一面引领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旗帜。

突击,他始终把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当作天大的事,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面对牺牲,他说“为了党和人民,我打仗不怕死,每次攻坚战,都主动申请当突击队员”;面对选择,他说“在部队我打仗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面对使命,他说“组织让我来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否则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面对担当,他说“党把我派到这里来,我一定尽到应尽的责任,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给群众搞碗饭吃”;面对困难,他说“党员干部就应该敢啃‘硬骨头’,干得了要干,干不了也要干”……

坚守,他坚守的是信仰信念:“在明白了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的道理后,我便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信念”;他坚守的是初心本色:“共产党是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党,我一心只想着怎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把群众的生活搞上去”;他坚持的是党性原则:“对党忠诚,就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不能搞变通”;他坚守的是入党誓言:“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坚决按照入党宣誓去做”;他坚守的是纪律底线:“党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拖欠,国家的便宜一分都不占”;他坚守的是人品官德:“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事,想着享受,那我这个共产党员就变了,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不管是突击还是坚守,无不折射出张富清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担当的精神。

278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