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名人事迹 > 功勋人物 >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功勋人物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5篇)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有哪些?张富清为什么能够荣获“共和国勋章”?你了解张富清的事迹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篇1

卢丽安,女,49岁,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卢丽安1968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中国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的中国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卢丽安夫妇对现状不满,有了去大陆发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荐,向祖国表明希望回大陆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为身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们服务。20__年,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以中国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卢丽安效应”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还有她的学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师,向老师学习回报社会。卢丽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儿做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能够促进我们两岸的和平发展、促进岛内同胞在大陆的发展,都会支持。

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中国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篇2

有时候,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初秋,刚刚出院的张富清回到家中。尽管身体还有些许不便,但只要状态好一点,他还是会下床走几步。

品读张富清的一生,“路”无疑是串起他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元素。不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张富清一直在奋力前行。即便是88岁时因病左腿截肢,他依旧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向前走。

张富清一生走了多少路已无从计算,但伴随那些坚定的脚步不停延伸下去的,永远是那条初心之路。

择 路

每个人一生要走很多路,重要的是岔路口前的选择。

1924年12月,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中,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的张富清被解放出来,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带着解放军发的路费回家过日子,还是跟着共产党去奋斗?张富清毅然选择后者:“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1955年,战功赫赫的张富清转业了。原本可以回老家陕西或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工作,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赴湖北偏远的恩施来凤县工作。

翻开张富清的人生履历,类似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无论何时何地,张富清做出选择只有一个理由——党和人民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

湖北恩施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打起背包就走。

在恩施来凤县三胡区任副区长,偏远山区需要驻村干部,他主动申请前往。

“这里苦,条件差,共产党员不去,哪个去?”当张富清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让人肃然起敬,也留给人们太多的感动和思考。

开 路

翻开张富清家中的相册,很多照片都是在烈士陵园拍的。

儿子张建全说,了解父亲的战斗事迹后,他才明白父亲每次去都是为了看望牺牲的战友。

张富清打过很多硬仗,最大的考验是1948年11月的永丰镇之战。那天拂晓,身为突击组长的张富清,带领两名战士夜间攀上寨墙,炸掉敌人两个碉堡,身负重伤后仍打退敌人数次反扑。他因此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

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张富清先后获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以及2次“战斗英雄”称号。

烽烟滚滚唱英雄。当年,张富清的身材很瘦弱,是什么让他一次次鼓足勇气一往无前?

“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张富清说。

赶 路

张富清家中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他经常会在上面寻找当年走过的路。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天津、江西、湖北……那些铿锵足印,见证着这位老兵的一次次“长征”。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富清随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先头部队深入新疆腹地。从酒泉至喀什,2500多公里,要穿越戈壁瀚海,翻越雪山峻岭。张富清跟着部队,靠着一双铁脚板,一路行军,一路征战。

1953年初,全军抽调优秀指战员参加____,张富清又一次主动请缨,和几十名战斗骨干从新疆向北京开拔,迈开双腿,日夜兼程,走了1个多月。

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张富清,怀着改变边远山区贫困面貌的憧憬,跋山涉水,向西而行。他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上,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偏远的来凤县。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

从“山连山川连川”的陕北,到“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新疆,再到“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张富清赶了多少路,连他自己都没法算清。他只认准了一点,为党和人民赶路,再远也值得。

守 路

如果不是2018年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的偶然发现,可能到现在张富清的赫赫战功都少有人知。

从转业那天起,张富清就用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全部荣誉。多年来,他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张富清从来都只说:“自己凭本事吃饭。”

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俭朴生活、做平凡人。2019年,张富清从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回来,很快就把这枚勋章和他珍藏多年的军功章一起,锁进柜子里,极少拿出来。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不在了。和他们比起来,我有什么好显摆的……”这几年,张富清先后获得“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称号,但他的脚下,依然是那条初心之路。

今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目睹神州大地举国欢庆,聆听“七一”重要讲话,张富清心潮澎湃。

“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好,也相信我们的党能越来越好!”

这,是一名老兵永远不变的心愿。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篇3

5月25日晚上的新闻联播,讲述了一名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我认真的听完新闻,终究忍不住潸然泪下。很久以来,看电视已经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了。今日回到党校,我在报纸上找到关于张富清同志的所有报道,夜深人静时,细细读来,眼眶再度湿润。真正的英雄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我的心里。今夜,多年的疑问在心中有了答案:“平凡处见初心,淡然中显英雄”。

作为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峥嵘岁月之后,服从大局扎根贫困山区,深藏功与名,艰苦奋斗一辈子。 其实,在我自己心里一直有这样的看法,英雄不应高高在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参加工作以来,我看过、听过许多的优秀党员事迹,也参加过不少的典型英模报告会。但是我才觉得,那些高亢入心的播报、那些抑扬顿挫的讲述,那些动情的渲染、那些煽情的镜头,这个年代发生的各种感人故事,却都不及张福清老人朴实、淡然而纯粹的语言,让我的心跳加速、泪眼迷蒙。革命年代不怕死,和平时期不伸手。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这才是一名英雄的选择。

张富清同志的生活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战斗留下的头部创伤一变天就痛,88岁高龄截肢后装上假肢,女儿从小有脑膜炎长期患病在家,贫困县的工作条件也不好。我觉得,他只要亮出军功章、表明战斗英雄的身份,是完全可以名正言顺……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篇4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张富清,1924年12月出生,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西北解放战争中,他英勇战斗、舍生忘死,先后获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1月转业,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偏远的鄂西恩施地区工作,1985年1月离休。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清晨,雨点敲打着窗户,张富清摸索着起了床。

穿好旧军装,轻轻抚平衣角皱褶,笑容洋溢在老兵沧桑的脸上。

这一天,是党的百年华诞。当初升的朝阳洒满天安门广场,投向繁花似锦的十里长街时,距首都北京千里之外的一间普通病房里,96岁的张富清,早早端坐在电视机前。

目睹神州大地举国欢庆,作为一名为了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兵,作为一名为了建设新中国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劳模,作为一名党龄72年的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老人心潮澎湃——

今日中华之盛世,不正是他和战友舍生忘死为之奋斗的梦想吗?!

这一刻,带着笑的泪,在老兵眼中涌出。

这一刻,幸福袭来,老兵觉得“自己这辈子的愿望实现了”……

“期盼有生之年,我还能穿着军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对张富清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人生遗憾——

喜迎建党____年华诞,因为身体健康原因,他没能前往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现场欢庆的气氛,没有和大家一起,汇入党旗、国旗组成的红色海洋。

望着窗外的雨,张富清喃喃地对儿子说:“期盼有生之年,我还能穿着军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天安门广场,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张富清——“那里是祖国的心脏,离党中央最近。”

2019年7月26日,张富清老人到北京参加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国家领导紧握张富清老人的手,张富清心潮澎湃:“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

他饱含深情地说:“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都做到了——这是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一位共产党员最高的褒奖!

几十年来,每次岗位调整、身份变化,张富清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心中只有一条:“党叫干啥就干啥。”

参加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后第二天,张富清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上一束花,庄严敬礼,久久凝望。

这是一个时隔66载的军礼。66年前,张富清第一次到北京,组织上安排他们这批战斗骨干来到天安门,他不由得想起牺牲的战友。当年,他的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牺牲了一个又一个。

他挺直腰身,举起右手,向先烈致敬,郑重许下诺言:唯有勉力,唯有奉献,唯有继续向前,今生不渝。

当年夜袭永丰。作为突击队员,张富清装满手榴弹,背起炸药包,拎起冲锋枪,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位于鄂西南最远端的来凤县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我去!”

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从硝烟战场到人生考场,张富清在贫瘠之地,向偏远与艰苦发起突击。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处处留下了他冲锋的身影。

88岁左腿截肢那年,老兵决心再当一次“突击队员”。扶着床边,扶着墙边,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终于,他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一点点用单腿站了起来。

老兵,从不会向生活认输。

今年2月,张富清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

身体刚好一点,他就下床锻炼,谁劝都没用。“每次都是一身汗。”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儿子张健全说。

这半年,病房成了老兵新的“战场”。从一个医院辗转到另一个医院,这位老兵面对病痛时展现出来的坚强和毅力,感动了照顾他的医护人员。

初心不渝,老兵本色。这些年,张富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个接一个,但他始终保持昔日战场上当“突击队员”的战斗精神,冲锋向前。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作为老兵,“七一”那天,目睹在天安门上空组成“100”字样的陆航战机方阵气势磅礴,张富清禁不住哼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建党____年到了,建军百年也不远了。“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全力以赴去奋斗,才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那天,张富清语重心长地对来看望他的年轻官兵说。

“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好,也相信我们的党能越来越好”

病房里,电视机的音量被调到最大。

盯着屏幕,侧着右耳,张富清老人认真聆听国家领导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___上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跨越时代,何其有幸!这伟大复兴的壮美篇章,张富清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创造者。

解放战争中,他和西北野战军第359旅第718团的战友们,听到过追击敌人时的呼呼风声,听到过子弹在身边“嗖嗖”掠过,也听到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的左耳,就是在一次爆破中被震坏了。

到后来,他越来越多听到的,是冲锋的军号声,是奔跑的脚步声,是胜利的欢呼声。

新中国成立时,张富清正跋涉在进军大西北的路上,喜讯两天后才传到他们身边。他和战友们格外高兴,举枪欢呼!

那一刻,被燃烧弹烧焦的皮肤,被子弹划开的头皮,被炮弹冲击波震落的牙齿——这些战斗中遭受的伤痛,通通被他抛到了脑后。他说:“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太幸运了,能亲眼见到新中国的建立。”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相信,才会付出。

张富清相信什么?又付出了多少?战争结束后,肩上扛着的枪和炸药包被放下了,他脱下了心爱的军装,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他那副铁打的肩膀,进疆之后拉过犁开过荒,山区驻村时挑过粪筐稻秧,修路时扛过石头和铁钎。

____,深藏功名。昔日的战斗英雄,成了平凡的劳动者。

身边的人们也都“忽略”了张富清身上的英雄本色,只记得他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平凡身影。

从“一五”计划到困难时期,从改革潮起到开放搞活,张富清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5年1月,张富清从湖北来凤县建行离休。英雄卸甲,他藏在心底的赤胆忠诚,却从未改变过。

香港回归那一天,很少熬夜的张富清,守着电视机等到午夜。看到五星红旗在维多利亚港湾上空升起,张富清热泪盈眶。两年后,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张富清再一次激动得泪湿衣襟。

这,是老兵张富清生命中最自豪的时刻——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老兵张富清佩戴着“共和国勋章”,在家人搀扶下登上天安门城楼。

战机翱翔,长剑昂首,铁流滚滚。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阅兵式上人民军队时代之变的“每一个细节”。那一刻,他想告诉牺牲的战友们:“今天我们的装备好了,没有人再敢欺负我们。”

两年后的今天,喜迎党的百年华诞,国家领导人“七一”重要讲话让张富清再一次心潮起伏。

曾经,为了新中国站起来,他不怕流血牺牲;曾经,为了国家富起来,他不怕吃苦受累;如今,见证伟大祖国日益强盛,张富清说:“祝愿我们的党越来越好,也相信我们的党能越来越好!”

这,是一名老兵不变的心愿。

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事迹篇5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第一次飞向太空,刘伯明惊叹于地球家园的美丽,惊叹于个人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响,他们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困难重重。仅仅打开舱门这一个动作,就让刘伯明和翟志刚的体力完全透支。

我们在电视转播镜头中看到,刘伯明与两位战友沉着冷静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为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高高飘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准备出舱工作时,刘伯明的耳机中突然响起了阵阵火灾报警声,危急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

20__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意外却发生了:当他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决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迅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语音预警,并不断重复。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查出原因。为了完成出舱任务,刘伯明临时改变了操作步骤,把国旗递给翟志刚,让他走出舱门后率先挥舞国旗,自己则返回轨道舱排除火灾隐患。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生死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完成任务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无愧历史的选择。”

“出舱!”危急关头,顾不上犹豫,翟志刚果断决定开门出舱。关键时刻,根植革命军人血脉的坚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来为战胜的血性秉性,迸发出强大力量。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务作为首要选择,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3分许,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的回答撼动人心:“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在太空的三天,每当他们飞到北京上空的时候,刘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点点时间往外看一看。每当遇到困难、累到极限时,他都会想起祖国。刘伯明还向镜头展示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今天的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从“神五”落选后,刘伯明触动很大。为弥补差距,他把相关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进行重新梳理。3个月内,他整理出笔记、资料70多万字。针对“神七”任务,刘伯明还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他从不死记硬背,而是总结出心理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放电影。父亲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亲眼见证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回忆起这些镜头,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怜惜。如今,刘伯明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20__年9月27日16时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刘志生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20__年11月7日上午10点,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刘伯明“英雄航天员”,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的身影是20__年的焦点和亮点,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飞行、太空漫步,更是中华儿女的自信和梦想,他们实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

342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