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历史上武则天的故事-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一起来看看武则天的故事,欢迎阅读!

  历史上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其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姑妈,正是在这位姑妈的荐举下,王氏在成为晋王纪后,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宫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新唐书·燕王忠传》中写道:“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特殊字)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特殊字)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25岁,并不是迫切要求册立太跋子,这只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确立了,王皇后胜利了,萧淑妃失败了。武则天回宫以后生了儿子又夺宠,对王皇后构成新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武则天朝中,官员和侍卫有不少风流倜傥之人,他们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荐、或自荐、或有武后召幸,从而成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废立皇后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总是以长辈身份、先朝旧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朝政事务,摆脱旧臣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在皇权更替时期最为明显。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肃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几代皇权交替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武则天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东宫旧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旧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太子舍人李义府。起初,他们都未能进入内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他们始终站在皇帝一边,帮助唐高宗、武则天战胜对手。斗争中,褚遂良与皇帝对抗,被贬为谭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贬为遂州刺史。随后又在几年的时间内,把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贬出京城。国舅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以朋党案件被贬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清除干净,唐高宗与武则天配合的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有作为的时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旧史书总把唐高宗描述为无所作为而又惧内的皇帝,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他登基之初,朝内与边疆都产生了一些麻烦。这是君王更替的附属产物。比如,永徽二年(651年)正月二十一日,贺鲁叛乱,安西四镇失守,七月侵占庭州;八月二十八日,白水蛮侵犯边境;十一月,义州蛮侵犯边境;十二月二十四日,处月朱邪孤注叛投降贺鲁。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及高阳、巴陵二公主联合造反,要奉荆王元景为帝。这些都是因新君初立,君权尚欠巩固之时出现的问题。唐高宗及时处置了房、薛、柴等人的内乱;对外又及时派出梁建方、契苾何力、赵孝祖、刘伯英及时予以抗击。显庆元年(656年),再派程知节、苏定方等出兵西北。对外战绩辉煌:

  显庆二年(657年)十月,苏定方、萧嗣业等生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并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这是对外战争中的首占告捷。

  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唐高宗重设安西四镇,移安西都搞府于龟兹。

  显庆三年(658年)九月,唐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个。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利用百济入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之机,唐高宗派左武卫大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总管,率左骁卫刘伯英等伐百济。八月,义兹隆及诸城主皆降。分百济为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又把百济划入大唐疆域。

  显庆五年(660年)八月十四日,唐高宗派大郑仁泰带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三战三捷追奔百余里。斩其酋长而归。

  龙朔元年(661年)六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以吐火罗、哒、罽宾、波斯等十六国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

  龙朔二年(662年)三月,唐高宗派薛仁贵、郑仁泰出兵天山,铁勒九姓合众十余万抗拒,并选数十名勇健者挑战。薛仁贵三箭射杀三人,余部下马投降,薛仁贵率军渡碛北,生擒叶护兄弟三人,胜利而归。军中歌曰:“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人汉关。”

  乾封元年(666年)六月七日,因高丽盖苏文死,三个儿子内讧争斗,长子泉男生派其子泉献诚来唐求救。唐高宗抓住机遇,派右骁卫大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师东征,又以右金吾卫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率师东征,十二月,又以李勣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经两年苦战,于总章元年(668年),擒泉男建、扶余丰等。分高丽为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督府于平壤,以右威大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纵兵两万以镇抚之。

  以上八大胜利,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强盛大国。这些政绩都是在武则天参与朝政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李、武二人配合的共同成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武则天由幕后听政变成台前辅政,成了唐高宗理政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这在唐高宗本人看来是非她莫属,因为自秦汉以来,宰相权重而篡夺皇位的事屡见不鲜。如曹操权重篡汉建魏,司马懿权重改魏立晋,萧道成权重篡宋立齐,杨坚权重改周立隋。所以唐高宗患病。

  权不下移,靠皇后担起内外朝政大事,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也是长期配合与信任的产物。麟德元年(664年),在帝后配合出现一些误会的情况下,宦官王伏胜告发皇后请道士郭行真为厌胜之术,皇上大怒,上官仪利用矛盾提出废后建议并起草废后诏书,由于武则天平时的威望慑众,故左右拼死相保。武则天又亲自对唐高宗讲明原委,使其心服口服,改变废后意向,两人关系更加密切。上官仪也因此引来杀身之祸。关于此事,《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谋大逆,十二月十三日,仪下狱与其子庭子、王伏胜皆死。废太子忠,赐死。左相右相及朝士流贬者甚众。(关于是否诬奏,历史上有争议)

  由于几年来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开疆拓土,疆域大于先朝,国内安定,农业丰收,唐高宗决定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从东都洛阳出发,从驾仪仗,连绵数百里,列营置幕,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大小各国,朝会使臣各率其众随从出发,浩浩荡荡好不威风。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隆重地举行了祭天之礼。第二天登泰山,封玉牒,上帝册藏以玉匮,配帝册藏以金匮,都缠以金绳,封以金泥,盖上玉玺,藏以石(石感合并)。第三天降神于社首,祭皇地抵。皇帝初献毕,皇后升坛亚献,事后各级官员加官晋爵,改元乾封,大赦天下。

  古往今来登封泰山都是在国家升平、人民富裕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唐太宗曾想封禅,但由于经济力量不足未能实现。唐高宗与武则天实现了这一夙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位登泰山封禅的皇帝。在此之前,曾有三位皇帝登泰山封禅:第一位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显示他的成功;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在大展宏图之后,又获宝鼎,政局空前稳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封禅,祭告成功;第三位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在消除割据局面的过程中,苦心经营30多年,终于换得了天下太平,于汉建武中元元年(56年)二月举行了泰山封禅大礼。在唐高宗封禅泰山之后,又有唐玄宗、宋真宗封禅泰山。若把武则天女皇封禅中岳嵩山计算在内,历史上仅有七位帝王行过此种大礼。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唐高宗苦于风眩,提议让武则天摄知国政,而宰相郝处俊极力反对。由这件事武则天看到在皇帝生病不便理政情况下,宰相将可能逐渐包揽大权,于是她召文学之士元万顷、刘(礻韦合并)之等人入朝廷著书,同时令其参决奏议,以分宰相之权。这样做正是给皇帝组织了一个智囊团体,避免相权过重,是稳定唐高宗皇位的有力措施。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

  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此时,她遇到三个阻力:

  第一个阻力是宰相刘仁轨的警告,他陈说吕后祸败之事以申劝戒。刘仁轨的劝戒代表了大批朝臣的看法,是一种至诚的劝戒,所以武则天报之以赞赏与安慰。她打出代子临朝的招牌说:“今皇帝谅喑不言,眇身且代亲政。”同时,致书赞扬刘仁轨的忠心。

  第二个阻力是扬州叛乱。英国公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在贬官之后联合其弟徐敬猷及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一伙因罪遭贬的失意官僚,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托词在扬州起兵。他们找了个貌似废太子李贤的人,欺骗士兵说:“李贤没有死,逃亡在扬州,令我等起兵。我们是奉李贤太子之命匡复大唐的。”他们开制三府: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称“匡复府”,领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10天内招兵10余万。于是传檄州县,历数武则天罪责,指控武则天弑君鸩母,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并张扬后宫稳私,污辱个人人格,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兵造反。武则天以代子临朝的正统身份与多年执政的经验,于十月初六派李孝逸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又于十一月初四又派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出兵征讨。十一月十八日,徐敬业兵败逃至海陵界,想浮海投东夷,被逆风阻挡,其将王那相斩徐敬业、徐敬献及骆宾王后投降唐军。唐之奇、魏思温等遭捕。这次反叛在40多天的时间内便被彻底平息。朝内斩了裴炎,贬了裴炎的支持者,使内外形势暂时得以平静。

  第三个阻力来自宗室王公。武则天临朝本身就是李家宗室最敏感的事。在历史上当皇权薄弱时,同室操戈是常有的。武则天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盯住宗室王公,有反者,必欲杀之而后快。同样,宗室王公也密切注视着武则天的一举一动,他们互相联络,出谋划策,积极准备起兵搞垮武则天。终于在武则天拜洛受图之前,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父子在博州、豫州起兵造反。武则天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下旬派左金吾丘神勣率军讨伐李冲,九月初一又派左豹韬卫大(特殊字)祟裕、岑长倩等统兵10万讨伐李贞。琅邪王李冲于八月十七日起兵,先攻武水县。武水县守军与援军闭城坚守。李冲命将士

  推草车塞南门用火攻,结果天不作美,火起风回,反烧了自己。将领董玄寂说:“琅邪王与国家交战,此乃反也!”李冲听了立即斩杀董玄寂,众兵士人心涣散,纷纷逃离。只有家僮数人留在李冲身边。李冲无奈还走博州,于九月二十三日行至城门被守军斩杀。这次李冲起兵七日而败。丘神勣军至博州,反叛已经平息,结果又枉杀官吏以为己功,无故增加了若干冤鬼。李贞的叛兵也是一伙乌合之众,兵无斗志,将无雄心。李贞知道李冲失败后更是归降心切,无奈(特殊字)祟裕大军压境,只好自杀了事。平息李贞反叛,历时不到20天。

  在平息反叛的过程中,武则天追根问底,凡参与谋划的李氏王公个个伏诛,无一幸免。经过一番争斗,李氏诸王诛杀殆尽,内政巩固,人心思定。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一扫而平,再无障碍。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

  酷吏。武则天起用酷吏始于垂拱二年(686年)。从徐敬业兵败,武则天认识到临朝本身不合时礼的现实,反对派用封建的传统观念攻击她,自己无法以礼服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任用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实际上,唐高宗一死,武则天就大开告密之门,以打击政敌。只要被告反对武则天,就是谋逆造反,这班酷吏即对其施以酷刑,枉杀株连陷害。这样,宗室王公及其追随者再也无法振振有词地反对女人临朝,只有引颈就诛。武则天利用酷吏从垂拱二年(686年)到长寿元年(692年)共6年时间,基本上消灭了所有的反抗势力。随后,这些酷吏也因客观上的罪行被一个个杀掉。这班人中,有周兴、来俊臣、索元礼、刘光业、万国俊、王德寿、鲍思恭、屈贞筠等,他们犹如武则天手中的打柴棍,该用时随手捡来,用过后一并烧掉。

  铜匦。这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从武则天创立,经唐中宗、唐睿宗,到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改名为献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名为铜匦。此后一直传至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改铜匦为检院。

  做皇帝改国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武则天称帝后,经过两年整顿,消除了政敌,杀掉了大部分酷吏,内政巩固,令行禁止。自唐高宗病故,武则天一直忙于宫廷斗争,西边与北边吐善、突厥出兵侵扰,无力抗击,故安西四镇失守。武则天在整顿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她与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武则天的边疆政策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坚决反对各民族之间的侵扰。在武则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长寿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降;三月初五,天竺国遣使朝贡;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请归降;六月,别部酋长咎捶率羌蛮8000余人归降。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归降。

  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周王朝对外战争的目标主要是北方的契丹与突厥。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13天后,武则天派左鹰扬卫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张玄遇、左卫大李多祚等率军征讨,八月二十八日战于峡石谷,唐军大败。继而叛军又设计伏击,唐军全军覆灭。武则天再次发兵征讨,九月,在唐军与突厥兵的共同打击下,李尽忠兵败身亡。孙万荣收拾余众,军势复振,多次侵扰州县。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则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军征讨,五月初八,又派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军20万征讨,终于在六月三十日讨平契丹,斩杀孙万荣。长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则天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硖口设和仁城,北境碛口设白亭军,控其要冲,拓宽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扰。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积军粮可支数十年。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设北庭都护府于庭州,安定了北部边境。

  武周时期与周边各国的局部小战争,时起时伏,以武周胜利为多。武则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维护了帝国的统一,疆域的辽阔,国家的强盛。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武则天的无字碑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热门文章
1400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