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渤海国历史-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渤海国历史。欢迎欣赏阅读。

  渤海国粟末部

  隆兴寺

  粟末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靺鞨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江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粟末二字至辽金时期转写为“宋瓦”到明清时期又转写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实际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最早记载勿吉粟末部的史书是《魏书》卷100《勿吉传》。当时的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江流域与当时的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逐渐产生冲突,至晚在公元471年-476年以前粟末部已与高句丽连年征战。至隋朝初年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因此粟末部人大多臣服于高句丽。到了公元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而渤海高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当时即为部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公元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渤海国营州之乱

  海国上京鸟瞰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为粟末新贵族提供了创建民族政权的时机。发生这一变故,主要是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李尽忠等借机起事。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镇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领乞四比羽率所部渡过辽水东逃。唐朝为瓦解东北少数民族的反唐联盟,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粟末靺鞨采用了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诚意,拒不受命,结果被唐朝追兵所击斩。此时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逃。武则天派契丹大将李楷固前往讨伐紧追不舍,公元697年9月唐军追大祚荣至天门岭(今辽宁省青源境哈达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仅以身还。

  渤海国大祚荣建国

  渤海石灯塔

  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攻入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政权,自创其姓大氏,以武则天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对外称“大震国”(一说 大振国),自称震国王。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高句丽、靺鞨、契丹、奚、突厥、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渤海国三采熏炉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句丽和唐朝对粟末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粟末部人迁居到这里后,在诸多先进因素强烈影响下,社会获得迅速发展。以先迁来的厥稽等八部为例,他们迁到这里后,很快喜欢上汉族的“冠带”等风俗习惯,加上常常因为助唐作战受到了优厚赏赐,在高句丽国灭亡前,已经以“财力雄边”,为东北各少数民族“所惮”,各部已拥有众多奴仆。大祚荣一支虽迁居到这里较晚,但至其“东奔”前也已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们早在高句丽封建统治下过了半个世纪左右,这些事实说明,迁到今辽阳地区的粟末部,社会内部已有了阶级划分。用阶级社会的一套机制来调整各阶级的关系,保护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部新兴贵族急待着手解决的问题。渤海国是高句丽等遗民为主粟末部建立的一个边疆民族王国政权。

  经过大祚荣开创,大武艺“斥大土宇”和大仁秀“开大境宇”,渤海有一个连成一片的广大区域。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契丹相接;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泥河),北边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东向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顺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价川附近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辽宁省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间、开原县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东城,后几线迁徙,在第五世王大华屿时迁还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此后未再变动。渤海人以辛勤劳动,发展和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古代东北地区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渤海国灭亡

  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于926年灭亡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任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982年,辽直辖之,东丹国灭亡。

  渤海亡后,其中心地区几成无人之境。原因有二:一是很多渤海人不愿接受契丹人统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为易于控制,强迁渤海人于它地。外逃的主要是亡入女真和高丽,亡入高丽的渤海人约数万,除后来近半数被辽朝索还,其余融入高丽族中。

  契丹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有两次:一在阿保机攻下扶余府和龙泉府后,将渤海大氏王族和战争中俘获的军民迁到巴林左旗;二是928年东丹国都南迁,大批渤海人同被迁至辽东。经过这两次大迁徙,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数不在原住地,大体为:上京龙泉府民一部分被迁到巴林左旗,大部分徒居今辽宁省辽阳市;中京显德府民少数远移至老哈河流域,多数被分散在今沈阳市与辽阳市一带;东京龙原府民被迁到今辽宁省凤城县;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今海城市;西京鸭禄府被俘者被迁到巴林左旗南;扶余府被俘者被迁至巴林左旗西;鄚颉府民部分迁到今辽宁省昌图县;定理、安边二府居民被南徙今沈阳市北;率宾府部分居民被分别迁往辽宁省盖县和北镇县境;东平府民被分散至辽宁省新民、开原、康平县一带;铁利府部分居民被迁至巴林左旗西北和今西拉木伦河附近、长春市北、沈阳市西南的浑河北;怀远和安远二府民被移居今铁岭市及辽河上游地区、吉林省浑江市北。迁至上述地区的渤海人户,9.4万余户,47万余人。


  看了渤海国历史

最新文章
2003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