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5篇
在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那么你知道“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怎么规范拟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精选篇1)
徐其友,男,1951年11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二社区人,中共党员,1980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淄川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基建科副科长、城区清洁站站长等职,2011年11月退休。30多年来,他为环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干的是脏、累、苦的活,却在平凡中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涵义。徐其友同志,1995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淄博市“优秀城市美容师”;1996年被淄博市授予“振兴淄博劳动奖章”;1997年被淄博市总工会评为“十大杰出职工”;1998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1日,被评为淄博市“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参加工作之初,徐其友是洪山卫生站的一名掏粪工,早上骑着自行车上班时,衣服还干干净净,晚上回到家就脏得不成样子。衣服是天天洗,天天换。就算这样,同学聚会、朋友喜事,都很少能“想”起他,因为别人怕沾了脏气。但他却从没影响到工作,仍然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从小青年一直干到了中年。
“脏活累活不怕,关键是怕人不理解”。1993年担任城区清洁站站长后,他几乎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先把城区10多座公厕的卫生情况检查一遍。哪座公厕的化粪池要抽吸,下水道要疏通,他都先一一安排妥当,然后再带领职工从条件最差的现场开始,亲自动手指挥工作。1997年冬天,他带领职工冒雪奋战七小时,为鲁泰纺织公司疏通车间沉淀池。由于疏通及时,鲁泰公司避免了巨大经济损失。多年来,他带领同志们为单位挽回大小经济损失达几十万元。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假期。特别是在1997年五一放假期间,由于淄川城西一生活区管理疏忽,造成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横流,走路都要垫上砖头。接到任务后,徐其友带领职工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趟着淤泥、顶着恶臭,站在污水粪便中整整干了两天,才将总长约120米的下水管道全部疏通。他在尽职尽责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捐资助学献爱心。先后为失学儿童捐款100元、为贫困大学生捐款200元、为失心病儿童捐款200元。1994年,与沂源县一名父母残疾家境困难面临失学的二年级学生结成对子,首先拿出300元帮她渡过难关,而当时工资也只有700元。他还多次为地震灾区捐款。2013年7月1日,已经退休的他来到区委组织部,交纳了1000元特殊党费。
在徐其友动员下,他的妻子、妹妹、妻弟和大学刚毕业的儿子都投身到环卫事业当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环卫之家”。他们用环卫工人特有的魅力,赢得了市民赞誉……2011年“环卫之家”荣膺“2010‘感动淄博’十大人物”;2012年,“环卫之家”事迹专题片:“109年的传奇”,在中央十套《讲述》栏目播出。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精选篇2)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可以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无比光荣。
一个不会劳动的人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劳动也分为多种,而朱一舒同学做的就是最普通的一种。看见地上的废纸都会主动拾起来,黑板没擦主动擦干净,哪里有脏的地方她都会主动去收拾干净,而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使周围的环境变得美丽。
在学校,她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学生。一个人的劳动态度、习惯、能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对劳动创造幸福的体会,往往是检验这个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有效标准。每天早晨,她早早的到校,把教室的桌椅摆整齐。打水把黑板擦干净,把地面拖干净。每当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都感到很快乐,她说,因为用我的劳动创造了一个干净的环境,我很高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安心、能更专心、更开心的学习。她热爱班集体,把班集体当成了自己的家,常常为布置美化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窗台上漂亮的花盆,教室后面的评比表都有她的功劳。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能发现她的身影,教室前面的花坛中长满了杂草,在铲除杂草的劳动中,她身先士卒,不怕脏,不怕累,草叶割伤了她的手,她没有停手;到处尘土飞扬,她也毫不动摇,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十分卖力。在捡拾白色垃圾活动中,她跳进路边的沟里捡拾塑料袋,用竹竿挑下挂在树上的塑料袋,累得满头大汗也毫不在乎。
在家里,她是一个十分懂事的乖乖女,更是家人的得力助手,为父母分忧。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她的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所以她就经常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擦桌子,拖地,洗碗,样样精通熟练,每到周末的时候,她都自己洗衣服,甚至有时连大人的衣物也洗。大家都夸她是家人的好帮手。
除此之外,她还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多次环保义工活动,和大人们一起种植树木,清理草坪,帮助小树做支架。她在劳动之余也不忘学习,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各项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并取得佳绩。
劳动在她看来是最质朴的词语,是最实际的行动,好多同学问她,学习这么紧张,哪有时间劳动呢?记得书中有句话这样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不光时间是这样,劳动也是这样的,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帮助别人的,我们需要干的事情永远也干不完,但是只要你努力了,流下的汗珠充实了自己,帮助了别人,再苦再累也值得。劳动是最光荣,我们每个人都要劳动,劳动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要勤劳,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提起劳动你会想到脏和累。劳动固然又脏又累,很辛苦,但它却另有一番情趣。它即给我们增长了知识又给我们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她常说让我们热爱劳动吧!因为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劳动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劳动使美好的生活更优越。完美的环境会因为每个人的努力劳动而更加干净、整洁。
她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真心做好更多的事,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她坚信那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精选篇3)
虽然没有时尚的扮素,青山却羡慕着我们淡绿的工装;虽然都是无名小卒,宏伟的工程却记住我们神圣的称呼。我是一线工人,我在工地的一角,感受着这里的热情、温馨……
住在我们试验室隔壁的是拌合站一名女操作员,我们都叫她邓阿姨,在我的记忆中,从我来到项目,看到的邓阿姨总穿着一身工作服,天天如此。我偶尔开她玩笑:“阿姨为什么总是穿工装呢,是不是叔叔太抠门儿,舍不得给您买新衣啊?”每每她总是笑道:“在工地不穿工装穿啥呀,我们这都快退休的人了,穿工装的时间都论秒啦!”
拌合站打料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有一晚凌晨两点开始打料,邓阿姨一整晚守在拌合站。第二天一早在食堂门口遇见她,我故作挑衅地笑她觉没睡成,她眯着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笑着说:“孩子,你刚接触咱们这行业,慢慢就会懂。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后来,和我一批到工地的同学们离开的越来越少,每看到他们离开的背影,我都在回想邓阿姨那句话,然后告诉自己: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适应就能坚持。
拌合站门口的路时常被大车压得不成样,据说以前一下雨,坑里汪满水,大家都是卷起裤管趟着水出入大门。后来邓阿姨来了,一见路被压坏,就发动大家修路。她说,这路可是咱拌合站的门面,谁能忍心看着自家门前一下雨就汪一坑水啊?说来也怪,大家也都爱跟她干活,爱听她吆五喝六的指挥。她勤劳的背影出出进进,在她火热的干劲下,似火的骄阳也显得逊色起来。
每到饭点,我们几个年轻人总喜欢去邓阿姨那儿找吃的,她的零食总被我们一扫而光,然后就听见一阵咯咯的笑声“你们这帮小子,下次拿钱来!”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习惯地叫我们“儿子”、“闺女”,我们也就习惯地当了她的儿女。这样的亲情,让人无意间感觉有种亲切感,亦或是阿姨想念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怎样,嘈杂的工地有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存在,我们很幸福!
为了节约资源,工地每天定时打水。每到打水时,很远都可以听见邓阿姨的大嗓门,一边唠叨着一边督促着,忙着叫上夜班正在沉睡的老刘,喊着一旁的钻车司机李师傅,还有机械队的曾师傅,施工队的老赵、小张、小鹏,生怕大家没有水喝。司机陈师傅腿脚不灵便,邓阿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组织几个年轻小伙儿轮流帮陈师傅打水,日子久了,不用她说,这点儿小事就成了年轻人理所应当做的事儿,陈师傅的水桶天天都满满地盛着“爱心接力水”。而邓阿姨,也照常理所应当地拉接水管,理所应当地叫大家来打水。对这样的理所应当,她高兴地给自己封了个封号“水管所所长”。不管冬雪覆盖,还是烈日酷晒,工地上伴着水声生发的那份情,总是沁人心脾!
没有人喜欢离别,更不喜欢送别。可是在工地,这种事情再寻常不过了。我和老乡小雷年龄相仿,性格投缘,一起聊生活谈工作,一起嘲讽彼此发胖的身材,一起做胖女孩儿共有的“减肥梦”,一起感叹“人生得一闺蜜,足矣”。听到小雷要调到别的工地的消息后,我独自跑到拌合楼后面的山坡上,哭成个泪人儿。邓阿姨第一个找到我,陪着我在山坡上坐了两个钟头。她给我讲她和试验室孙主任每换一个工地都是前后报到,给我讲她和老刘师傅时隔十六年又聚在这里,还给我讲她和叔叔一辈子就没在一个工地呆过……“闺女,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坚韧的性格。离别不可怕,要相信只要有心、有情,我们无论在哪,都在相互牵挂,相互祝福。”听着她的话,我哭得愈发厉害,但哭过之后,我懂了,不久的将来,邓阿姨和我也终将面对离别,但曾经的相逢,就是最美的歌。是她,让我懂了水电工人对那山那水的情怀,懂了水电人在岁月峥嵘中存留的那份真。
邓阿姨是工地上最普通的工人,身着工装的她,平平凡凡,简简单单,但她确是大伙心目中最不能少的人。沾满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铸成一幅流动的画。——这副画的主角,就是那最美的一线工人。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精选篇4)
郑__,男,196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诸城,1986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工程师,现任吉林森工松江河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贮木场木材检验站站长。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中勇挑重担,思路开阔、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业务,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木材检验工作的第一线,以高涨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他的努力也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赞誉,连续12次被所在企业评为劳动模范、共计9次被所在企业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标兵等称号。
一、勤奋学习强素质,开拓进取攀高峰
多年来,郑__始终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他坚持不懈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政策法规,积极参加党课教育和各项专题教育,联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系统地、不间断地政治理论学
习,不仅丰富了他的政策理论功底,也进一步夯实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在业务学习上,他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积极学习木材检验理论、合理造材理论以及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知识。工作中,他结合业务工作实践,坚持岗位练兵,虚心向行家求教。工作之余,他坚持自学,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北华大学大专学历,并在工作过程中先后撰写并发表了《浅谈木材检验与森工企业效益的关系》、《转型期如何创新木材检验工作》等多篇论文,受到企业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二、爱岗敬业求卓越,本职岗位创佳绩
“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这是郑__牢固树立的职业理念。在27年的木材检验工作中,他坚持出满勤,连续多年放弃公休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木材检验站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最前沿,工作任务重、人手少。他主动承担了先进班组创建、职工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劳动考勤等工作;同时,在技术创新、撰写合理化建议、创建“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工作方面,他也积极主动,任劳任怨。2006年任木材检验站站长之后,他刻苦钻研业务,面对木材检验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现实,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创造性的提出了木材检验工作“三清一化”工作标准和“优化量材设计”工作法,两项创新举措的提出,使企业每年在木材销售方面增加1000余万元营
业收入。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木材检验站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该班组被全国“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连续多年被所在企业授予“工人先锋号”、“模范班组”等荣誉称号。他本人先后两次被吉林森工集团评为“首席员工”称号,被所在企业评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先进个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创业富民做表率,勇于创新当标兵
随着国家“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森工企业木材产量逐年递减、木材销售收入逐年减少,在这一背景下,郑__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创业致富方面争当表率,摸索出了一条创业富民之路。他个人出资经多年试验探索后,成功掌握了长白山木灵芝培植和长白山有机黑木耳种植技术,并将上述两项技术在全单位进行推广,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所在单位职工通过发展以上两项产业,年产值达1,183万余元,人均年增收达25,000元,人均年总收入突破60,000元大关,为企业在木材产量锐减的环境下创造出了一条创业致富的成功之路。他所在单位20__年、20__年连续两年被所在企业评为“全民创业模范单位”,他本人被所在企业授予“创业能手”、“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多年来,郑__为了铸造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他凭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执着
敬业的精神,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
“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参考(精选篇5)
__,工作中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时刻以一名新时期技能型员工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勤奋铸就金牌梦想。都亚军凭借刻苦学习和顽强拼搏,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成长为油田首席技师。他先后取得13项国家专利,36项油田和厂处级创新成果,有22项成果在油田推广应用;在《内蒙古石油化工》等刊物发表论文7篇,编写的《采油(采气)危害识别与防范》《油气生产应急处置指南》等在油田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彰显能手本色。他以都亚军创新工作室为团队创新平台,通过每旬一值、每月一计、每季一讲、每年一考“四个一”的管理模式,凝聚团队力量,大力开展以“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每年取得国家专利10项以上、油田级创新成果20项以上、处级创新成果30项以上,年解决现场技术难题50余项,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为油田节能降耗发挥了积极作用。
带徒引领百花齐放。为使更多青工立足岗位成才,都亚军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绝招绝技毫无保留地传给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他坚信实际与理论并用的原则,笃信“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的理念;逐步总结出强化培训管理、强化心理素质和强化理论技能“三个强化”的带徒方法,为油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能拔尖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4名徒弟成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3人成为技师和高级技师,6人获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采油工金奖。《工人日报》《中国石化报》、中工网等媒体报道了其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