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素材库 > 名人表彰 >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精选7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名人表彰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精选7篇)

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你是否在寻找“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1)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2)

农家娃当上“鸡司令”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 ’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3)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4)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具有远大理想,出以坚定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超人的成就。

这句话,对临泉县吕寨镇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创始人孙大成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以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在当今市场竞争特别激烈的情形下,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孙大成,现年35岁,大专文化,农民企业家,县劳动模范,县六、七届_委员。2000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市十佳农民经纪人。孙大成给人的印象是平易、儒雅、豁达、丝毫没有农民经纪人的架子。憨厚、耿直,犹如秋天的一株高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明智,一分刚毅,一片赤诚。他常说的一句话:“人要讲奉献,不能光想着自己”。自己就是这条信念,使他成为农民增收的“助力器”,成为“天下第一椒”远嫁他乡的“红娘”。2000年以来,年均销售农副产品18万吨,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农民年均收入700多元。

1996年,孙大成带着土里刨金的渴望,带着众乡亲发家致富的期望,先后数次自费南下北上,寻求土里刨金的路子,当他历经磨难后,才发现反季节蔬菜是农民脱贫的方向,于是他带领乡亲致力延秋辣椒的发展,不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都滚爬在大棚里。起初,由于小大小闹,生产的延秋辣椒不仅货俏而价扬,亩均纯收入6000元,到1999年,由于大面积终止,使延秋辣椒卖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面对一袋袋堆积如山的延秋辣椒,孙大成起初不只所措,当辣椒成堆倒掉仍掉时,心如刀绞的`孙大成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光调整结构远不能让农民兄弟奔小康,只有解决卖难问题,才能实现乡亲的小康梦。于是他再次到武汉,天津等农贸市场考察,创办蔬菜交易市场。让农民在小康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地奋力飞奔。

1999年底,孙大成拿出仅有的4万多元积蓄,又以房地产作抵押贷款30万元,创办了孙大成蔬菜交易所,并以月工资1000元的高薪聘请11名能说会道,有经济头脑的、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奔赴武汉、天津、长春、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当地农民找婆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交易市场成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本的积累如山的400多吨延秋辣椒销售一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民增收。由于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的创办,彻底解决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后顾之忧,强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反季节大棚蔬菜的发展。2002年,拥有5.1万亩耕地的吕寨镇发展延秋辣椒2万亩,纯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而周边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乡等乡镇看到吕寨辣椒的经济效益,纷纷发展起延秋辣椒,总面积达20万亩,并以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为依托,将产品纷纷远销他乡。

到2003年,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已发展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仓储12个,总储量达240吨,建立分站12个,共拥有员工36名,拥有各种运输车辆61辆,其中大型集装箱车辆40多辆。并与武汉、长沙、兰州、西宁、哈尔滨等17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2003年共销售西瓜23000多吨,延秋辣椒47000吨等,分别占本地总产量的62%、76%。2003年底孙大成蔬菜交易市场与哈尔滨农贸市场合作,将部分延秋辣椒运出塞外,远销俄罗斯赚外汇。此外,该交易市场于2001年5月份购置4台电脑,与省农网信息中心联网,实现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去年经农网对外销售西瓜1000多吨,延秋辣椒10000多整吨。

目前,孙大成蔬菜交易现场 基地 农户的经济体制,已深得人心,该体制以市场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稳定的西瓜、延秋辣椒购销活动,同当地农民签订1.5万亩延秋辣椒购销合同,实行青椒1.2元/公斤,红椒1.8元/公斤的保护价。使广大农民避开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积极效益,有国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沿袭数千年的“麦茬豆、豆茬麦”的种植模式,让小――西瓜――延秋辣椒――一年三熟制的晒地遍地开花。

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孙大成还投资3.6万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2003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全镇迅速推广,得到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同时2004年获国家公认,使“吕大寨”牌农副产品挂牌上市,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不论承认与否,孙大成这个名字已经和本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在吕寨、滑集、土坡及阜南县的会龙、赵集等地,不知道孙大成的人不多,不佩服孙大成的人也少有,而在武汉、天津等10多个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上,知道孙大成的人也不少。

孙大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为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做出着突出贡献的农民,他的更多、更主要的内容是为农民增收奉献一切,而只有站在“志圆农民小康梦”的高度上,才能认识到这位杰出人才的全部底蕴。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5)

游淑芬,来自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拥有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爱人、我,一个活泼懂事的女儿还有公公婆婆。她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丈夫爱岗敬业,女儿懂事好学,公公婆婆勤劳善良,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身为人妻、人母和人媳,游淑芬一直坚持着中国传统妇女的朴素、孝顺和勤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家人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里,游淑芬会主动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务,同时协助丈夫管理好家里种植的蜜柚和几亩水田。每逢农忙时,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长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于家里的老人长辈我都能尽责尽孝,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游淑芬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游淑芬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一直主张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共同发家致富。她的丈夫是乡社事办主任,工作非常积极努力,严肃、敬业、奉献是群众对他的评价。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丈夫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但游淑芬并不埋怨他,看到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到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她的心里也非常骄傲,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幸福。对于丈夫的工作,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为丈夫能够有机会为村民服务而感到荣幸,希望她的支持能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也希望她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工作做得更优秀、实在。虽然丈夫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会主动地帮游淑芬,承担起丈夫在家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总会主动与游淑芬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琐事而吵架,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游淑芬育有一女,说起女儿,是游淑芬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我。现在女儿正在上高二,立志向一本、二本冲刺。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提醒游淑芬和丈夫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自己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游淑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游淑芬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游淑芬也不会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许多,但是也可以获得许多幸福。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游淑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游淑芬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她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幸福和温暖。愿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6)

王__,男,关口镇芦山村四组人,1979年10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高中文化水平。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和各级领导关怀下,积极从事畜牧业养殖,先后投资200万元,在本村新建一个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中型养殖场,致力于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立足高端,带头养猪致富

依靠科技,着眼长远,配齐电脑、打印、网络、通讯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新建办公楼一栋,办公面积约350平方米,仓库和饲料加工房及职工宿舍约200平方米。一期投资建成猪栏四栋,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存栏生猪1200头。二期发展母猪群,建设现代化母猪栏一栋,可保障120-150头母猪的正常顺利生产。母猪产房车间一组,高位产床21套,妊娠限位栏60套,可以存放可配母猪20余头;保育栏一栋,可容纳保育小猪200头左右,后备母猪栏可存放30头。母猪栏完全可以胜任120-150头母猪的自繁自养的全过程。猪场自2007年开始建设,今年头期和二期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处于建筑高峰。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出育肥猪500头,存栏育肥猪200余头,母猪110头,种猪2头。此场所有种猪群,由长流畜牧公司引进,有效地保障了种猪群的健康发展。

二、立足环保,大搞立体养殖

为了充分发挥猪场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强化猪场安全,做消毒室和门卫室,安装现代化的沟通无线装置,确保猪场万无一失;新建水井两口,水塔两座,满足了工作人员和猪群30立方的日用水量;加强环保,新建造沼气池、干化池各一座,及时处理生猪粪便。同时计划增加沼气池两座,保障场内冬天取暖工作,甚至可满足对外供气。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全面立体发展,王德意还承包村里300余亩荒山,新开挖三口鱼塘,已种植树苗4000余株,现在正在进行荒山改造,改造后可种植树苗3-4万株。

三、立足拉动,促进共同发展

王__的猪场后期规划进一步发展规模养殖,组织周围一些养猪积极户和现有养猪大户成立养猪合作社,在自己的300头母猪的生产基地基础上,向社会提供良种猪仔,为发展地方经济,致富一方,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彰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篇7)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村支书,我要向好榜样学习,也要成为村民的好榜样”,蔡保珍如是说,自担任八公山镇蔡洼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兢兢业业,为村民办实事尽职尽责,处理问题求真务实,敢于实践,长于进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蔡洼村村民走上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是如何发挥领头人的作用?蔡保珍同志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放在首位。加强学习力度,每月组织党员学习1次,召开_2次,宣讲政策2次,与党员常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时事政策,结合两学一做的开展,真正学透、用好各种实用知识。其次,他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能答复的及时给予答复,不能答复的耐心地解释,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反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一心为民。

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蔡保珍同志始终没有忘记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他思想品质好、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全村干部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担任村支部书记工作十多年来,他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不论是中心工作还是日常工作,每一项,他都认真对待,带领大家尽职尽责、全心全力去完成。哪里问题最严重,哪里任务最艰巨,他都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由于一到收割季节大京湾的道路总是泥泞不堪,给生产和交通带去了很多隐患,蔡保珍同志就和村两委成员一起不分昼夜的忙碌,修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路,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给村民收割来去了很大的方便。____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今年年初,蔡保珍同志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承诺,两年内一定要改变该村计生工作状况,挤身先进行列,他把计生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找村计生专干了解情况,随时掌握计生动态。

蔡保珍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已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是大非原则上站稳脚跟,保持清醒头脑,严于律已,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拥护,为民办事的优秀党员。

3417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