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精选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代楷模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篇1)
如果不是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可能依旧会无人知晓。
近日,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才了解到他的英雄传奇。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为何在平凡岗位上能如此低调奉献却甘之如饴?或许,这正是与他的英雄传奇相比更令人敬佩的地方。张富清老人用他的朴实纯粹不仅书写了他的精彩人生,更给后辈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可以说,老英雄张富清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是一个标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淡泊名利中修养崇高精神。古人讲“举世纷纷名利逐”,但无数共产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名利禄云过眼”。面对记者的提问,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思绪飘到远方,眼睛湿润:“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即便先进事迹被发觉后他也一直拒绝接受采访,直到有人提醒:把先进事迹讲出来教育更多人,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更大的贡献,他才接受。是啊,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相比,与那些为之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相比,个人的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张富清们来说,比追逐名利更高尚的,乃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一个人能够修养精神、有大境界的关键所在。
在无私奉献中不改英雄本色。老英雄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留下“政声人去后”的清誉,以无私奉献绽放人生、烛照他人。他常跟子女们这样要求:“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张富清老人不以英雄自居,始终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家人立规矩,这也是英雄本色之所在。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在平凡岗位上,仍能守住做人的本分、显出英雄的本色,难能可贵,老英雄张富清兼而有之,更启迪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本色与本分。
在对党忠诚中坚守为民初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几十年来,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张富清老人为什么能一辈子坚守为民初心?“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要担任“突击队员”;“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正是有这样的信守,他放弃留在大城市,放弃回到陕西老家,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张富清老人的故事深刻表明:“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国势之强由于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就在于有无数张富清们“只问为民耕耘,不求自己收获”,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一心奋斗。面向未来,像____所期许的那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努力奔跑、接续奋斗,新的更大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
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篇2)
朱有勇,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时,他的先进事迹发布后,引起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干部职工和师生的强烈反响和热情点赞。大家纷纷表示,向“时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学习!坚守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为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用的贡献。
学榜样,增添前进动力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篇3)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篇4)
7年披荆斩棘,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朱有勇时代楷模优秀事迹(篇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将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____以来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方略,对于引领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党执政以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便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放在心上。只要有需要地地方,就有高高飘扬的党旗;只要有困难的事情,总有党员干部挥洒热血的身影。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发展工程和民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持久战。广大扶贫干部作为引领地区摆脱贫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始终坚定脱贫决心,将扶贫攻坚工作放在首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苦累、不畏辛劳,在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精准扶贫措施中发挥着充分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先锋作用。湖南省株洲市_____、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便是万千用心用情扶贫干部中的一份子,11月29日,因多日劳累,他突然倒下,年仅56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他用尽心血的扶贫岗位上。这期间,他走访了54个贫困村;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黄诗燕不放过每一次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机会;为了推动黄桃产业发展,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黄诗燕带头缩减公务开支……这一切的一切,都饱含着他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都倾注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
正是因为如黄诗燕这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相信,只要我我们坚定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那最后的胜利将永远的都是我们的,最美好的生活都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