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精选7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精选7篇)
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你是否在寻找“基层医生事迹材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1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我哼唱起这首歌时就不禁想起身边那些平凡而善良的人,正如孙宸的父母捐献亡女器官时说“看着女儿的器官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就像他还活着一样。”寒门学子刘春拾金不昧时说“我只是将钱还给真正的失主。”美国警察德普里莫为流浪汉买鞋时说“我时刻谨记要与人为善,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人过得并不好。”他们为世界播种下一粒善的种子,而这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深植每个人心中。或许你会说这些人太遥远,那就让我来讲述一个生动而实在的故事,一个真实在我身边的普通人——顺义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万军医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携手抗击疫情时,他在干什么呢?
他只是一个社区服务站的普通医生,或许他不能像北大协和的专家们那样挽救病人生命于水火之中。或许他不能去参加“中医中药中国行”那样重大的全国巡回演讲。他只能在这小小的社区服务站里去关心守护每一位病人。在同事眼里,万医生是一个随和可亲的人,温文尔雅,做事永远都是不急不躁。每天清晨,我们总会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不是忙着给病人开药方、就是帮病人测血压,遇到病人咨询问题,他更会热情地给病人解答。在这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万大夫更是对自己严要求,各种院感工作毫不马虎每日执行并登记,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医生的工作就是这样千篇一律。但万医生却用他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温暖着病人的心。他是不是一位好医生,只要去看看病人的笑脸便可知晓的一清二楚。
我记得有一天有一位年老的高血压病人在万大夫这就诊。万大夫为病人查体时撸起病人的裤腿看看是否有水肿的情况。就诊结束时病人起身离去,可能因为年老动作不便又或怕耽误其他人的时间没有整理衣服便仓促准备离开诊室。万大夫看到后很自然的从椅子上起身,蹲下身帮老人放下了裤腿。老人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谢谢您大夫!”满是感激之情。还有一次他为病人打针,打完针后病人裸露着大半个身子。万大夫见状拿起病人的外套轻轻的为他披上。这些事在他眼中及其寻常,但却触动着我的心。在我感慨医务工作繁琐、劳累的时候,万大夫却用他的行动向我展现了做为一个医生的伟大。他用他的行动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从平凡到伟大可能只是一念之间、一步之遥。他是医生中的真、善、美。那就是待病人要真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技术上要技术完美”。看到万医生的做法,“大医精诚”之感油然而生。
他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件平凡的事却彰显了文明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爱心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让我想起四个字“凡人善举”。凡人善举,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大爱,植根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亲切可感、真实可信。他一个小小的行为便勾起身边人朴素的情感和心灵的广泛认同,从而推动大家一起去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一件善事容易,对一位病人认真和蔼也容易,但日复一日的“真、善、美”却不易。____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坚持不懈才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春秋轮换三十年,他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在万大夫看来,到医院找他的都是患者。对每一位患者,他总是热情相待、虚寒问暖、详细了解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有些老人不识字,万医生就耐心叮咛用法用量。万医生深知普通群众生活的不容易,对病人他从来不开大药方。对一些熟识的`慢病患者万大夫经常到家里去为别人检查,工作繁忙实在脱不开身是就打电话询问情况。他不但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就连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也帮病人想着。“您血糖高烫脚要注意水温,您血压高吃饭少放盐,您这太胖了得减减肥!”这些话总是挂在他的嘴边。有的病人跟他打趣到“什么都管干脆上我家去得了”就凭这些,他深得患者的信任和敬佩。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观碰撞更加激烈的当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发生错位和扭曲,日益膨胀的物欲却渐渐掩盖了善良的本性,出现了“信念动摇”和“价值缺失”,人们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管发生大事件还是小事件,总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冷眼旁观”。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细心看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温暖满人间。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道德正义和凡人善举。
万医生不仅在细微处关心、照顾病患,更让我敬佩的是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只要病人需要他随时出诊。要知道我们并没有必须出诊的义务。有一天外面飘着鹅毛大雪,来门诊看病的病人也很少,突然来了一位中年男子很着急的说老人在家头晕恶心但行动不便没法来看病。万大夫听闻此话,二话没说拿起诊箱就去给病人看病去了。体检时一些老人行动不便,万大夫早上六点天还没亮就到单位准备东西到家了里为他们抽血化验,上门为患者输液打针量血压就更是家常便饭屡见不鲜了。我问他:“干嘛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他却说“我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换来大家的平安和笑脸,是我赚到了啊!”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医生,踏踏实实的为病人服务,做好那些小事。我在用这份工作养家糊口的时候,他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就像同样抒写一份病例,我把那当作功课,他写出的却是助人为乐!
他时时把笑脸挂在嘴边,似乎没什么事可以把他惹恼。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病人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问问题,一个降压药能说上半小时。大部分医生会认为说了你也不懂按我说的做就行了,可万大夫的耐心劲着实让我佩服,它他可以帮病人做个血压监测的小本子再为病人讲解降压的原理分析血压不达标的原因,我说“您不烦啊?说了他们也不懂啊。”万大夫却说“我也不是想让他们懂,其实病人就是想跟咱们聊聊天,心里就踏实病也好了大半了。”还有一次有一个病人拿着别人的医保卡要开药没有任何身份证明被万大夫拒绝,病人当即大怒。脏话骂的难听的很,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万大夫一点没恼怒依旧和善的说只要拿来身份证明随时都能给您开,病人拂袖而且去。过了几天这个病人又来门诊开药,估计想着前两天的事自己也有些不自在连忙道歉。万大夫丝毫没有介怀更是热情有加,还安慰病人说生病了都着急上火可以理解。他的从容淡定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同事,让我们也都“心大”了许多了。
凡人善举就像我们小时唱的儿歌一样“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面”一样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可又不简单不容易。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凡人善举,凝聚的是关爱,温暖的是社会,虽然人平凡、事情小,但蕴含的能量不可小看。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凡人善举”为镜,认真查看自己在言行举止之中,有无小善不为之时,有无违德失范之处,有无不善不义之事,从而把善行善举尽心尽力地做好,更好地引领人们向善、从善、行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关爱身边人开始,就能使“凡人善举”从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社会的普遍自觉,从我改变,从我做起,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社会正能量。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2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见到了各种病人的疾苦,高考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在五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老师表扬。2002年7月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人生的新篇,跨入了职场生涯。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生生涯,他勤奋工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病人。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2012年,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人,甘于奉献。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3
小李同志从事临床一线心血管疾病救治工作二十五年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扎根边疆、乐于奉献、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临床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他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以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为最高人生目标,多年来已使近百位濒临死亡的心血管患者重获新生,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及同行的充分认可。
在多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小李同志已不记得多少次于半夜被叫至科室或导管室处理危重患者、行急诊手术。杨雨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患者,当时已77岁的高龄的杨大爷2005年因脑梗塞在神经内科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任心内科主任的小李同志刚刚出差到家,晚间12点接到值班医生报告后不顾劳累迅速赶至导管室进行急诊手术,术中患者因年龄大、病情复杂多次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小李主任冷静沉着、镇定指挥抢救,最终成功完成手术,当走出导管室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了。次日他又最早赶至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向主管医生交代注意事项。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也因此受到了无数患者的好评及肯定。
2003年夏天,一位名叫李兰英的老人被120送至我院急诊科,经诊断是“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正在家吃午饭的小李同志立即于急诊科参加抢救,患者病情危重,出现呕吐、大小便失禁,他不怕脏乱认真查体、积极抢救,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经长达1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出院了,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老人每年都会来到军区总医院看望小李主任,只要感到身体不适就一定会到军区总院治疗,她说“军区总院就是我第二个家”,她还把周围的许多老朋友介绍到军区总院看病,在她心目中,人民军医才是最可信的人。
郭金乐老人家住军区总院对面的地矿局家属院,今年已有80高龄了,从1998年开始他就和我院心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植入冠脉内支架到反复心衰的治疗,老人一次次在心内科住院,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在10余年的看病过程中,他也和小李主任成为了忘年之交,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有着诚挚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谊,老人说“我的孩子都在国外,李主任就是我的亲人”。小李主任就是这样,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热情、认真、负责的对待着,不仅看好了身体的疾病,也让他们的精神有了更大的安慰。这么多年来,小李主任以他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超医术,使无数患者成为了心内科最忠实的宣传者。
在担任心内科主任期间,小李同志注重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人才培养,将科室人员分批送至国内各大知名医院进行学习,不断引进先进治疗方法,短短几年内使心内科的冠脉介入、电生理及先心病的介入技术均领先于国内及全军水平。心内科的临床工作中又许多疾病需要接触放射线进行治疗,而放射线对人体是有一定损伤,小李同志在工作中对年轻医生手把手传帮带的同时,不忘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科室各级医生的工作与休息妥善安排,而自己长时间接触放射线却不顾休息。就是这样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专业实力强大的心内科,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科室先后多次被医院和联勤部表彰为先进科室和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而小李主任也成为了科里各级医生学习与敬佩的榜样。
小李主任注重医德修养,从医多年,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红包,多次用真诚化解医患矛盾,为科室年轻医生作出了表率。
25年以来,小李同志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迅速成长为科主任、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在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于2004年被医院任命为医院副院长。曾任医院危重病救治专家组组长、副院长等。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四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三等功3次,其中战功1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军队和自治区的表彰。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4
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工作中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保持着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精心呵护、对病人真切关爱的优良品德,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事业矢志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尚风范。
多年来,他始终以敬重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在医院,除了临床工作,他还刻苦学习钻研,使他在全面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的同时,还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他积极参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20__年被聘为“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急性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装置首席协作专家”、“国家十三五h型高血压临床协作研究项目研究员”、“河南省卒中学会急诊治疗分会委员”。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一段漫长的治疗过程,病情反复甚至复发的情况经常出现,由此给患者家属带来的经济、心理、精力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郭大夫处处为病人着想,每次接到病人的求助,他都会热心主动帮忙,出钱出力在所不辞。就这样,__坚持以一颗诚信的心来面对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记在心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5
__,__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主任,全国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__推广工作站负责人,__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__市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指导老师陈权主任的学术继承人,现拜师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成为龙砂医学流派首批出师的主要传承人。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率先将五运六气理论拓展到危重症救治领域,屡获奇效,多次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和膏方临床应用培训班、__省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培训班、__省五级师承培训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五运六气培训班及台湾慈济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学院等讲授五运六气在重症救治中的应用,广受关注。
她,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后又师承名门,在中医传承的熏陶下精研医理医术,为探寻中医文化之源不断努力;
她,平和典雅,医者仁心,从医20余载坚持临床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救治方法,始终以救治和扶正病痛为己任;
她,积极上进,孜孜不倦,勇于开拓危重症中西医合作救治的新领域,效果卓著;
她,乐于言传,善于身教,擅长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和龙砂膏滋方调治未病,努力将龙砂医学流派发扬光大……她就是__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主任——__。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6
古语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凡人皆知小儿疾病诊疗不易,戏称儿科为“哑科”。小孩子都是父母心头肉,任何一点不舒服都会引起孩子哭闹,长辈的骄纵,父母的疼爱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所有承载给儿科医生身上都是压力。小孩子身体适应性低,体质敏感娇弱,容易生病,所以医院里儿科门诊一直人满为患;所以,做儿科医生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还需要强健的体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说起中医院儿科医生朱培林,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为很多人所称道。有很多家长小时候吃着朱医生中药长大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还是找他看。他作为一名中医儿科门诊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门诊病人,遇到有季节性流行病时,门诊量更大。孩子们来看病了,只要挂了号就必须看完,有时候一个上午坐诊下来,连喝茶的功夫都没有,即使这样他也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无论孩子有多闹,他都不厌其烦。给小孩子看病不同于大人,没有明晰的说明,更多的需要医生多询问细观察。儿科门诊有一个奇怪现象,医生一搭脉,家长就不说话,总觉得医生摸摸听听就能知道原因了,这时候就需要医生耐心地问诊了,可是这一问不要紧,家里来的人少还好,一问一答之间思路也很明晰,就怕家里来的人多,医生一问,家长抢着答,单选题立马变成多选题。还有的家长更奇怪,怕医生用药重了,刻意将病情说轻点,有的家长怕医生不重视,又刻意说重点,这时候就要考验医生的诊断水平了。朱医生总是能通过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给予准确的辩证施治,他开的中药一般被家长称作为“香茶”。
对滥用抗生素副作用的担忧也让家属带孩子看病的同时依从性很差。有时候孩子的病看过了,药也拿来了,朱医生也交代清楚了:中药如何服,配合的西药如何吃。结果家属还是问个不停:中药苦不苦?西药有没有副作用?喂不下去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家药喂不下去,将孩子带到医院喂。生病总得有个过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作为家长一旦遇到孩子生病了,就会有些不理性,总希望可以药到病除。经常有的孩子回家才吃一两次药,家长就打电话询问朱医生,烧为什么还没退完?咳嗽为什么还不停?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接到,可无论白天晚上,他都是耐心给予解答。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为人父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有过硬的医术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一次,有位家长半夜里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孩子用药后面色通红,一直睡觉不醒。在电话里看不到患儿情况,他让家长立即将孩子带到医院,亲自查体再加上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原来家长给孩子一天药量当成一次喂进去了。虚惊之后家长也很不好竟思,毕竟大半夜里还惊动医生。他却安慰家长,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看病还要面对一些医学之外的问题。曾经在门诊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生病了,家里来了父母还有老人,朱医生在看病问诊的`时候就听那小夫妻抱怨带孩子的老人,一定是给孩子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衣服也穿少了。眼看着两代人在为孩子生病引发的争吵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小小的诊室里孩子的哭声,家长的吵架声,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再加上一些孩子排泄物的气味,让人不堪忍受。没想到他倒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一边看病一边劝架。既要安抚老人委曲,还要指导年轻父母负起责任。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换作旁人估计吵就被吵晕了,还谈什么看病!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46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儿科医生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而朱医生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无私的境界。正所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基层医生事迹材料篇7
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