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名人事迹 > 感动中国 >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大全7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感动中国

推荐文章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大全7篇

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你是否在寻找“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1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2

2002—2022《感动中国》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3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圣地遵义,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别是富国、富佳、富民、富强,这四个名字也包含了一家人的家国情怀。红色的沃土,淳朴的家风,培养了杜富国扎根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10年12月,杜富国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第一批入党,并立下了永远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2015年6月,边疆扫雷大队组建,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他知道扫雷的危险,更忘不了刚到边境村时见到的八十几个村民只有七十几条腿的残酷现实。但他仍在3年多的时间里,出入雷场1000多次,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尽管,一次次的幸运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不幸还是降临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执行扫雷任务的杜富国,突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喊到:“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上前查明情况的时候,爆炸发生了。杜富国的防护服被炸成棉絮状,两个手掌被炸飞,双眼球破裂,大腿根部至面部多处受伤。

面对伤残的折磨,无尽的伤痛,杜富国没有丝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终的坚持余坚强。昏迷三天三夜,5次大手术后还不到一个月,杜富国就让父亲扶着他走路。一个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撑。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机上用13分钟完成三公里跑。杜富国的坚持,是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党忠诚,是流淌在血脉基因里的红色传承。他的坚强,是嘹亮在强军征程上的冲锋号角,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矢志不渝的时代担当!

就在杜富国受伤后的一个月,战友们以手拉手的方式趟过了雷场,把最后一块扫过的雷场移交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和平之地。当初,杜富国和战友高唱军歌来到雷区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夹道相迎。现如今得知杜富国转到重庆治疗时,乡亲们眼含热泪,为英雄送行。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哪个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啊?!但这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轻的生命。

千古风流浪淘尽,生死刹那见英雄!“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但耳畔眼际,正有杜富国战友们手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不正是对英雄最好的礼赞吗?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4

杜富国,男,1991年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上士,2010年12月入伍。

他是于2015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18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的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做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大力发扬忠于使命、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每一位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致敬!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5

3日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苏炳添、中国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学生翟荟说,百岁老人杨振宁至今仍常和学生谈物理。他提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句话前四字讲的是科学精神,后四字说的是人格特征,一直是杨振宁为学、为人所遵从的规范。

记住他们的名字——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一起见证温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谈到自律,苏炳添说睡得好训练状态也好,“我基本从2014年、2015年开始,就保持着10点睡觉的作息”;教练说下午3点训练,苏炳添2点50分之前就会到。成功绝不是偶然!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6

“就是因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会受灾,更应该马上回去”,这是百色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回村之前,对父亲说过的话。可谁曾想到,这句话,竟成了她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秀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的硕士;她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里,简简单单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可是她没有这么做,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到家乡,走到了扶贫的第一线,扎根于农村,不怕苦不怕累,愿意从基层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帮助当地的人民群众走出贫困,实现富裕。

她是一个外来者,但与村民打成一片,一起拉家常,一起聊扶贫,慢慢的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了村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她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了30岁,但是她却留给了村民们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也留给了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事迹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新青年,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用我们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时代将历史使命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当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人生志向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发扬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经得住风吹雨打,敢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碍,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时代对我们的考验。

黄秀文同志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总结;只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昂扬不灭的斗志,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让所有的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感动中国青年人物事迹篇7

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都把党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5 2、白加黑”,从不因为节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把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好。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时,她时刻惦记着贫困群众的前途发展,舍小家为大家,真正做到了忘我工作,家人患病住院她没能时时在身边照顾,村里大小事务却总能找到她坚毅的身影。她没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却把村里的贫困群众照顾的非常周到。她没能和自己的父亲过好父亲节,连夜赶回百坭村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防汛救灾,顾不得风雨交加,在返回百坭村的路上不幸牺牲。

黄文秀同志用生命践行了要帮助贫苦群众脱贫的理想抱负。她为家乡的扶贫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正如黄文秀同志的父亲所说:“我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欣慰,她为党的工作而牺牲,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为她骄傲。”

327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