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名人事迹 > 感动中国 >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感动中国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5篇

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其中“银发知播”群体的故事感动着大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篇1)

3 ⽉ 4 ⽇晚,感动中国 2022 年度⼈物揭晓, “银发知播”群体与钱七⻁,邓⼩岚等被评为感动中国 2022 年度⼈物。13 位“银发知播”中,有中国科学院院⼠、中国 科技馆研究院副馆⻓,有分享物理趣味实验的江苏常州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有坚持直播教拼⾳的安徽退休语⽂⽼师杨维云等银发教师……他们或许已经远离三尺讲台,但他们⽤不灭的教育热情,坚持在短视频平台上创作和传授知识。

随着互联⽹的⾼速发展,在⾯对“数字鸿沟”的同时,有这么⼀群⽼年⼈借助短视频,输出有趣准确的科普内容和⼈⽣智慧,形成⼀股浓厚的科普⼒量 、学习⼒量 。这样的⽣动局⾯,正可谓是“华发与⻘丝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春蚕不⽼,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槛的⼤学,⽩发⼈创造的流量 ,汇聚成真正的能量 ,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向。”“银发知播”之所以能感动中国,就在于他们以追赶潮流的姿态、事必亲躬的认真、化繁为简的讲解,⽤⾏动收获感动,践⾏知识科普的初⼼。这也告诉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中⽼年群体,帮助他们摆脱电⼦困境,使其实现⽼有所为、⽼有所乐,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将其独有的魅⼒与智慧传播给更多年轻⼈。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有知识、有⽂化、有智慧的⽼⼈,成为汇聚美好流年和正能量的“银发⻘年”,在更多领域⽣动演绎时光不⽼的传说。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篇2)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所从事领域的热爱和热情,以及对薪火相传的殷切期待;源于他们对拓展知识传播广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与网友交流互动中收获的价值感;源于他们对人生的高标准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旧不虚度、不苟且。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据央视报道,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还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天文、物理、文学、美学……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将毕生所学授以他人,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虽已高龄,却玩转网络;白发飘飘,却依然很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每次在短视频平台做探月知识直播都有上百万人观看;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用大白话科普海洋知识;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戴建业通过短视频讲授古诗词,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770多万粉丝;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和十多位博士生在短视频平台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吴教授被网友称为“科学姥姥”;退休教师王广杰每晚直播90分钟,为“网友粉丝家人们”上电工课;有着5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杨维云两年间在直播间里为数万名成年人提供零基础拼音识字课程……

没有滤镜美颜,没有叫卖求打赏,“银发知播”群体用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讲述,汇成了短视频直播界的一股清流。“感动中国”获奖信息推文下面,网友们赞叹“这群爷爷奶奶真酷”“这才是最值得追的up主们”,字里行间不乏对“银发知播”何以令人感动的生动诠释——人们感动于职业生涯已画上句号的老人未被数字鸿沟吓退,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为知识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感动于有这样一群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贡献价值;感动于在扎实功底和丰富阅历的加持下,“银发知播”们的课堂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和感染力;感动于这一群体不求利益、不问回报,一门心思将传授知识进行到底的无私与热忱。

进入晚年的“银发知播”们为何孜孜不倦地“工作在别处”,他们有着怎样的初衷,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所从事领域的热爱和热情,以及对薪火相传的殷切期待。在直播中能一口气讲两个半小时的探月工程老专家欧阳自远看来,“让更多的人保持一颗热爱科学的心,才能激发科学事业的无限活力”。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拓展知识传播广度和深度的追求,以及在与网友交流互动中收获的价值感。很多不识字的农村女性在语文教师杨维云直播间学习认字后,生活有了很大改变。科普海洋知识的汪品先教授喜欢看网友的评论,“那些话语意味着观众和科学家在产生共振,对科学家是一种鼓励”。

这份选择源于他们对人生的高标准期待,即使步入晚年,依旧不虚度、不苟且,努力实现老有所值、老有所乐。在“感动中国”名单揭晓当晚,“银发知播”中的几位老师仍在坚持上直播课。守着“一人一黑板一教棍”的杨维云表示,“只要有一个人听,都会坚持讲下去”。

读懂“银发知播”的内心,我们或许会明白,他们身上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经年之后,网友们或许会淡忘在直播间里学过的知识,但爷爷奶奶们的那份执着和自信、积极和热情,应该不会被时光轻易抹去。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篇3)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银发知播”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这一群人平均年龄77岁,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欧阳自远、舒德干、褚君浩、蒲慕明、郑纬民,大学教授吴於人、戴建业、柳冠中,中小学老教师王广杰、杨维云、唐守平,还有中国科技馆研究院副馆长王渝生。

其中有6位老师开设了抖音账号,有4位曾在抖音分享知识。

从中科院院士到小城里的中学老师,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打破了知识在物理和时空的边界,让每个爱学习的人都有平等接触优质资源的机会。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篇4)

“银发知播”的出圈,感动了无数人。人们赞叹他们不惧年高,在汹涌的数字浪潮中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87岁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是首位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这位骑自行车的“80后追风少年”,在视频里用时新的话语方式,讲解中国探索海洋的故事;一头利落的花白头发,一件朴素的摄影马甲,73岁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打出“不刷题”的“旗号”,在直播间里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这些白发苍苍的“院士爷爷”“科学姥姥”的出圈让我们看到,短视频行业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老年人不再承担重要的生产力角色,他们从社会关系中逐渐退场,也似乎与互联网、短视频这类新潮的玩意儿无缘了。然而近年来,得益于我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老年群体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不断被激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老年群体加速融入网络社会,成为移动活跃网民重要增量来源。“银发”一族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他们还利用互联网,成为内容创造者。

打开短视频,我们会发现“银发网红”并不鲜见。这些老年人一改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利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学识特长等在短视频平台上大显身手。有的秀口才、秀学识、秀厨艺,有的教人养生、穿搭,还有的记录自己的旅行……“银发网红”中还有不少来自农村。这些质朴、善良、勤劳的大爷大娘,短视频把他们拉到网络社会舞台的“聚光灯”下。他们在短视频中记录自己的乡村生活、推介乡村美景、展示非遗技艺等,他们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关注乡村振兴的进程。

老年人自身的独特价值填补了互联网社会的空白,“银发网红”以其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网络社会和互联网文化圈层。“银发知播”“银发网红”正在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用自己的风格改善、净化着网络环境。

短视频在诞生之初,以强大的情绪调动能力,低门槛、低成本的准入模式和碎片化浏览等“大众友好”特性,受到青睐。为了迎合浅层次的精神快感和“短平快”的信息获取需求,那段时期各平台的内容大多以吃播、生活段子、歌舞表演为主,泛娱乐的特点鲜明。之后,在“短视频引流 直播变现”、短视频营销、网红经济等商业模式之下,一些博主为了盈利不择手段,使出了靠感官刺激、炫富消费、猎奇行为等“出奇制胜”的“招术”,短视频行业一度出现低俗、媚俗的乱象。

随着用户需求趋于理性,大家希望从短视频中获取更多实用的知识、资讯、观点和技能。面对受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各大平台纷纷加强知识内容布局,相继推出泛知识类板块,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也包含美食、时尚、健身、养生、育儿等生活类内容。一些专业机构、媒体纷纷投身于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一些学有专长的博主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和通俗有趣的讲述,给知识插上翅膀,让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不仅能娱乐,还能学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短视频平台上讲古典文学,比如他讲“又幽默、又豁达、又善良”“人见人爱”的苏东坡,获得超过27万人次的点赞,8000余条评论中大多是对苏东坡其人、其诗的探讨,粉丝们在评论区开起了“研讨会”。而“不刷题的吴姥姥”通过实验讲述角动量守恒,评论区里9000多条评论,全是关于“角动量守恒”,有提问、有解答,俨然是一个物理课堂。知播与平台、博主与粉丝双向奔赴,完成一次知识或者观点的传递。用户黏性强,粉丝活跃度高,是泛知识类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应该说,这就是知识传播应该有的样子。

不只是专家教授,不只是“银发知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行业的行家里手,都可以成为泛知识类短视频生产者:经济学家讲如何防范金融骗局,社会学者科普如何面对恋爱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果园主讲如何管理果园,宝妈们分享育儿心得……短视频的内容生态不断延展,新闻、影视、生活、美食、教育、旅游、情感等内容样态不断丰富。

对高品质知识视频的需求,既是用户的需要,也是行业升级的需要,更是平台做大做强的需要。近年来,各平台都把深耕泛知识类内容生态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10亿,这说明短视频已经深刻而全面地融入用户生活、嵌入社会日常。所以,保证内容的健康、丰富、高品质,是短视频行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如今,大众消费已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升。“银发知播”这样的优质资源入驻平台,着力耕耘高品质内容,可以进一步优化网络文艺生态,让科学知识得以更广泛普及,让正向价值得以有效传达。

“银发知播”群体感动中国事迹(篇5)

作为“银发知播”群体的一员,获得“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项,我很感慨,这说明大家对科普越来越重视了。

我做科普是从海洋开始的。20世纪80至90年代,我每年都在上海__上呼吁重视海洋,号召大家加强海洋意识。也是在那些年,少儿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纪念出版50周年,我公开批评这套丛书缺少关于海洋的内容,相关方很重视,会后不久,我就受命主编丛书的“海洋卷”,推出后大受欢迎。从此,我逐渐走上了少儿科普这条路。

我在同济大学任教半个世纪,深感高等教育文科和理科脱节是创新教育的“癌细胞”。所以,我于2021年开了一门《科学与文化》课,告诉同学们科学不光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科技创新的源头往往就是好奇心。没想到,这门课“一炮而红”,在网上看直播的居然有好几万人。后来,我把一些课程内容放进了短视频,引来了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我一直认为,科学家不能总待在象牙塔里,科学不能变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如今,科普的手段渠道越来越多,科学家应该抓住机会,让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无缝”对接,让整个社会都对科学感兴趣。科普其实也是科学家在向社会做汇报,让老百姓知道你做了什么事情、做的事情有什么用。科学家能够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普及给大众,那说明科学家自己也融会贯通了。前几年,我主持的“南海深部”研究大计划结束时,我的公众报告题目就叫“南海演义”,大家听了很感兴趣。

科普要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非常重要。通过短视频做知识传播,观众的反馈及时且丰富,看了很鼓舞人心。有时讲到精彩处,视频里的弹幕像雪片一样飞过,喝彩叫好的氛围让人很是兴奋。

当然,做知播的过程中,我也跟年轻人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比如,叫我讲“一键三连”,我并不懂,只能“鹦鹉学舌”。新技术层出不穷,在青年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跟上。

3270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