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 名人事迹 > 感动中国 >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间: 金浪 感动中国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5篇)

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材料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你是否在寻找“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篇1】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一、黄旭华院士个人经历 黄旭华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x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 1957 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 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 30 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 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x老家,见到 93 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 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 9 个兄

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 10 个月不在家。结婚 8 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篇2】

弃医从建,少年立志

黄旭华于1926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这个海边长大的孩子从小便见惯各类大小船只,但他儿时的理想并非造船,而是从医。黄家世代行医,黄旭华也是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亲的事业。

然而时代造英雄,动荡的时代使得黄旭华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在他读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汕尾沦陷于战火之间,连平稳的学习与生活都不能保证,频频被飞机的轰炸打断。

只要听到了防空警报的声音,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就必须一起躲进防空洞,如果警报响了一整天,那么一整天都得在阴暗逼仄的防空洞内蜷缩。民不聊生的痛苦景象深深印刻在了黄旭华的脑海,他下定决心要学以致用,为国富民强而努力,以毕生岁月报效国家。

想要国家兴盛,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军事力量,正因如此,黄旭华暗暗定下了向理工科发展的方向,在动荡的岁月间仍凝神静气,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聪颖勤奋的他同时收到了中央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于更心仪造船专业,黄旭华最终选择了上海交大,并以优异的成绩于1924年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黄旭华成为了研究团队的主干人员,他先是从事战舰与船舶的设计,后又被送往苏联进行技术学习。1958年,黄旭华正式开始为海军设计潜艇,成为了核潜艇研究室的副总工程师。

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下,中国既无技术也无财力,寻求苏联的技术援助也只遭到冷漠与嘲讽,这注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黄旭华却毫不畏惧,以一种死磕到底的精神开始了昂扬的“战斗”,他曾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篇3】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___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_____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篇4】

【人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故事】 黄旭华,“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60多年来潜心技术攻关,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21年10月,黄旭华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点评】

“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我的一生没有虚度。”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曾一度“赫赫而无名”,在30年的无声岁月里成就无穷的力量,却始终“壮心未与年俱老”,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以身许国,誓干惊天动地事;潜心科研,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的“深潜人生”,正是中国科学家们科研报国、无私无我的生动体现。

黄旭华始终以国家为重。在抗战硝烟中求学救国,在核武威慑中受命报国,黄旭华与核潜艇的结缘,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远离家乡、杳无音信,荒岛求索、一穷二白,黄旭华和同事们变“不可能”为“可能”,边设计边施工,用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30年没有回家的黄旭华,一去青丝归白头。黄旭华把对国家的忠诚书写在一生的奉献中,以身许国,躬身向前。如今,中国首艘核潜艇早已退役。而它的总设计师虽已九旬高龄,仍在科研事业上发光发热,向年轻同事传授真知灼见,为自主创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倾注心血。

黄旭华以报国志诠释着“科学家有祖国”,更以赤子心践行着科学家爱祖国。黄旭华将多年来个人所获得的逾2000万元奖金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这不仅是对核潜艇事业的致敬,更不断激励科研人员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黄旭华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在大国重器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中闪光,在潜心钻研不计名利的奉献人生中升华。这样的精神,也在更多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共同书写:金属材料专家崔崑院士夫妇累计捐资助学超千万元,只说“国家培育了自己,这不是‘捐’而是‘还’”;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放弃专利申请,让白血病患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救命药”;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的刘永坦院士捐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助力母校培养更多栋梁之材……老一辈科学家们一生耕耘、呕心沥血、矢志开创的科研事业和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淡泊名利的爱国情操,更需要薪火相传。

“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时的发言,成为他潜心科研、毕生报国的真实写照。用一生执着攻坚克难,尽显对国家的“忠”;用一生心血奖掖后学,满怀对科研的“爱”。这份“无怨无悔”的情怀,必将激起更多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阔步进军。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感动中国事迹【篇5】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受此影响,黄旭华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使得他的志向转变。

在黄旭华看到日本敌机在中国的领空肆意盘旋、狂轰滥炸时,他果断地弃医从工,选择了能帮助中国提升国防实力的工科专业。在新的志向的指引下,黄旭华顺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一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一边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1953年,已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工作的黄旭华,被派往德国和苏联进行学习和考察。在那里,黄旭华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回国后,黄旭华被安排了仿制苏联潜艇的工作。

_____战役结束后,中国虽然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战场上暴露出的我国尖端武器几乎为零、国防力量薄弱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原本,我们寄希望于苏联,希望向苏联学习技术。但苏联却一口回绝,认为凭借当时中国的实力想要造核潜艇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后来,苏联又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这件事使我们终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

就这样,有着仿制潜艇经验的黄旭华,成为了研制核潜艇事业的一份子。虽然都是潜艇,但是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面前,也近乎一张白纸。

三十年,隐姓埋名

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正式成立。研发队伍中,除了34岁刚刚结婚的黄旭华,其余都是20出头的青年大学生。此后的三十年,黄旭华等人一心扑在了核潜艇事业上,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艰难生活。

研发核潜艇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不能也不会向其他人透露半分信息。整整三十年,黄旭华从未回过老家,他的心中记挂自己的双亲,记挂自己的妻女,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

在给父母妻女的信中,黄旭华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闭口不谈。后来,黄旭华没能为自己的父亲奔丧,母亲对他寒了心,他却没有为自己争辩。

一直到1987年,黄旭华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进入到了“身份脱敏”阶段,他才把关于自己的报道寄回了家。报道中虽然没有透露出黄旭华的关键信息,但老母亲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明白了,原来儿子30年在外不是不孝,而是在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贡献。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虽乡音无改,但鬓毛已衰。

核潜艇制造过程中的坎坷

如今,中国的国防实力强大了,曾经这段不为人知的的历史也终于被解密。通过各种资料记载和黄旭华的回忆,我们终于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坎坷。

起初,黄旭华等人接到任命时,对于如何制造核潜艇是一筹莫展,但他们还是积极地搜寻各种资料,主动地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没有资料,那就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拼接在一起,画出一张又一张草图;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最传统的算盘和计算尺,人工计算和检验;没有样板,那就把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拆开,反复研究;没有高级的测量器材,那就用“过磅秤”的土方法,愣是把艇体重心和重量的关系给“秤”了出来。

可以说,在第一艘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中,黄旭华等人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他们都凭借着沉着与坚持一一化解了。

相关热搜

3364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