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背后的原因-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推荐文章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背后的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今天学习啦小编将与大家分享: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背后的故事;
郡、县为春秋战国至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前期,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县;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郡的面积虽比县大,但因地处偏远,行政建制一般比县为低。战国时,各诸侯国在边地分设郡、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郡”字,从邑、君声。君本义为至尊,奉守军令以行君政之地为郡。“县”字,从系持,为倒首,倒首系挂之为悬。“悬”、“县”古时通用。县与王城悬隔千里,取遥远之意。楚庄王灭陈置县,县名至此始。
《说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左传》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春秋前期县大于郡。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置三十一县。其后变法图强,兼并一日千里:公元前327年,秦灭西戎设义渠县;公元前278年,占郢城置南郡;公元前277年,定黔中设黔中县;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公元前249年置山川郡;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公元前242年置东郡;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公元前223年置楚郡;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天下。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背后的原因:采纳李斯的意见;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各官。三年后,攻克南越陆梁地,增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同时收取河套以南土地,设置四十四县。是为一统天下,大功告成。
郡的辖属初本无定制,代有更替。秦统一天下后,确立郡、县两级制,郡比县大。汉代以后承袭,至宋代改郡为府,郡制遂废。秦汉以后,县的行政长官,万户以上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以令、长分称。宋代称为知某县事,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为正七品,俗称“芝麻官”。
春秋前期,各国始设郡、县,意在固边。因为近畿之地,肥硕之地均已分封,故设置郡县以畴边,管理悬隔千里之地。秦一统天下以后,丞相绾奏曰:“燕、齐、荆地方遥远,不设置王,无法镇守,请立诸子为王。”秦始皇将事交付臣下商议,李斯力陈分封之弊,强调统合为一,设置郡、县,永保天下安宁。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强调中央集权,保障政令畅通,确实优于封建制,深得秦始皇的肯定。但秦始皇想通过实行郡县制,防止分裂,消弭混乱,永保江山社稷太平,岂不是异想天开。
延伸阅读
李斯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