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五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向时代楷模严玲同志学习,始终坚守“钢铁报国”的坚定信念,潜心科研、淡泊名利、无怨无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五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篇1)
参加科研工作以来,严玲矢志不渝、坚守理想,心怀“国之大者”,践行“钢铁报国”使命。她坚守钢铁材料研发生产一线,取得多项优异成果,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工信部、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开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2项国际首发产品,4项国内首发产品,53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品种,累计创效4.6亿多元。她淡泊名利、潜心科研,勇攀科技高峰,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主持研发的f级超高强钢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供货垄断,成功应用于国之重器“蓝鲸一号”平台,使这一高端材料实现国产化。她带领团队攻克集装箱船用高强超厚止裂钢核心技术难关,实现了“国船国材建造”的梦想,为我国超大型箱船建造水平和接单量跃居世界第一作出突出贡献。
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在授予严玲辽宁“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指出:严玲同志用实干托举绚烂人生,用奋斗践行科学家精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海工钢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实现我国钢铁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是扎根时代沃土、传承中国船舶精神的“钢铁玫瑰”。
在发布会现场,手捧证书和奖章的严玲动情地说:“我对鞍钢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从心底热爱鞍钢这个‘家’。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永远的使命,我将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助力新鞍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严玲获得辽宁‘时代楷模’荣誉,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振奋和自豪。我们要以她为榜样,立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为鞍钢多研发新品、多创造效益、多培养人才。”严玲的同事赵坦激动地表示。
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广播电视台、鞍山市委宣传部、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鞍山钢铁相关负责人和鞍钢集团100余名职工参加发布会。
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篇2)
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将油船用耐蚀钢作为唯一的替代涂层防护方案纳入标准,并在2014年1月1日开始强制执行。当时,只有日本能够生产这种钢材,并且申请了大量保护性专利。面对这一“卡脖子”的窘况,鞍钢开展了耐蚀钢生产关键技术攻关,攻克“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工业生产技术”难题的重任,交给严玲团队。
我国在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材料体系、生产技术方面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严玲毫不畏惧,直面挑战,从基础研究入手,带领项目团队深入调研,首次揭示了低碳钢在货油舱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同时,探索出全新的耐蚀成分体系、关键特性相匹配的制造工艺,历经实验室近二十炉的小炉冶炼,十余轮次的工业化试验和上千件试制样品检验、分析与评价,最终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成功开发出系列油船用耐腐蚀钢板,各项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在国际上首家通过多国船级社认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船用耐蚀钢的首次国产化。2014年9月,全部采用鞍钢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建造的国内首条示范应用油船“大庆435号”顺利交付使用。2021年4月,采用鞍钢研发的耐蚀钢成功建造的我国第一条30万吨超大型油船顺利竣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耐蚀钢的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在船舶绿色化、大型化发展进程中跨上新的台阶,矗立起我国耐蚀钢应用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打破韩国和日本垄断,在国内首次开发出全系列大厚度超高强止裂钢板,为我国真正实现“国船国材建造”、超大型箱船建造水平和接单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lpg运输船用低温钢实现全球首发,能够满足代表当今世界造船水平的最先进船舶的材料设计与应用需求;打破韩国垄断,研发成功无镍lng钢,即将让国内诸多造船企业使用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性能新型钢材……在严玲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鞍钢已成为认证品种最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造船用钢生产企业,能够全领域全方位满足我国自主建造极深、极远、极寒船舶的服役要求,为我国从造船大国成为造船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钢铁新材料支撑。
高端钢种研发生产绝非坦途。严玲和她的团队坚定必胜信念,凭着严谨科学的态度、敢闯敢试的勇气、拼搏进取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2013年,我国计划建造全球第一座、也是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平台最关键的支撑部位需要选用f级超高强钢,当时国内还没有钢企能够生产。
研发的重担又一次落在了鞍钢肩上,严玲勇敢挑起了重担。然而几轮试制下来,始终无法使钢板芯部的韧性和强度达到要求的技术指标。但她毫不气馁,带头反复仔细分析排查,最终找到性能波动的原因,并通过在多个关键工艺做出创新性优化,成功突破这一关键材料生产技术难关,使产品获得优异性能,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蓝鲸一号”在我国南海实现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跟钢”是新钢种研发试制过程的必经环节。钢生产到哪,科研人员就要跟到哪,确保随时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研发集装箱船用高强超厚止裂钢时,为了摸清工艺参数,严玲和研发团队成员接连几周进行24小时跟钢试制,每天早上到现场,24小时后才离开现场,马上又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论证,几乎不眠不休,苦苦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历经两个多月,她和团队成员摸排了所有关键工序和几十个工艺参数,反复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工艺。“当时脑子里想的全是止裂钢,就连做梦都是在看钢板内部的组织照片。”严玲说。
在常人眼中,严玲已是事业有成、集多个荣誉于一身。但她觉得,自己只是承担了一名当代鞍钢科研人员应尽的责任,是伟大的时代给了自己建功成才的难得机遇,是鞍钢提供了深厚优良的研发沃土,是团队赋予了密切配合的合力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篇3)
严玲,女,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主任,“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最美女性、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所在的鞍钢造船用钢团队荣获“鞍山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严玲同志从事科研工作2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主持研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53个关键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和全球首发产品6项,累计创效4.6亿多元。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不仅有力解决了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建造各种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种高端钢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国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我国造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我国海工钢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严玲同志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钢铁强国”使命的优秀基层科研工作者,是新时代心系“国之大者”、勇担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重任的巾帼尖兵,是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创新典范,是严谨认真、坚定执着、善带团队、把工作当事业的奉献楷模。
为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决定授予严玲同志鞍山“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先进为榜样,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中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篇4)
走向深蓝,铸就海上强国梦
科研攻坚,钢城巾帼勇担当
请跟随我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在严玲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给她讲述鞍钢历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她,放弃了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选择深入生产一线,从一名轧钢车间的技术员做起。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大头鞋,在轧钢线上与三班倒的工人师傅们朝夕相处、虚心求教,在大学的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也磨砺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艰难的性格。
她的工作与造船这个以“苦、脏、累”闻名的行业打交道,在开发耐蚀钢的时候,由于产品被国外垄断封锁,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她和团队完全依靠自主研发。从实验室、现场再到检验室三点一线的埋头攻关,历经了十余个轮次、近两千吨的工业化试验,完成上千件试验样品的检验、分析、评价,终于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耐蚀钢服役勘验时,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远的修船小岛,顺着不足一尺宽的竖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舱中逐一测量、取样、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气味道让她脚下发麻、胸口阵阵翻腾,双腿常常累得发抖。而当获取了我国实船用耐蚀钢的第一手资料时,分析结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劳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采用耐蚀钢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试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这一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技术,鞍钢耐蚀钢助推“国船国造”成功突围,成绩的背后承载着她和团队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国最大的海工企业中集来福士在设计“蓝鲸一号”平台时,准备在最关键的部位选用f级超高强钢,这种设计在国际上还是头一次。当时中集公司面临着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心急如焚的他们找到了鞍钢,“不服输”的严玲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研发重任。由于技术指标严苛、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极大,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凭着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决心,严玲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全力攻克技术瓶颈,终于实现了这一高端材料的国产化,鞍钢也成为亚洲唯一具备f级海工钢供货资质的钢铁企业。2018年5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蓝鲸一号”平台在我国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彰显了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实力与担当。
坚守钢铁材料研发生产一线28年,作为鞍钢船舶用钢领军计划的首席专家,严玲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她主持研发的九大系列、124个船舶海工用钢新品种,形成了24项关键独有技术,5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船体耐低温钢、集装箱船用高止裂钢等多个制约我国海工装备技术进步的“卡脖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创造国内多项第一。她先后荣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世界发明展览会金奖等16项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三八红旗手”“鞍钢集团劳动模范”等称号。
拼搏创造奇迹,奋斗成就梦想。严玲砥砺奋进的故事仍在续写,她带领身边的同事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她的事迹激励着每一名钢城人,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奋斗,重铸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辉煌。
最新时代楷模严玲同志精选事迹(篇5)
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10年前,我国70%以上的高端海洋装备用钢依赖进口,高端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受制于人。这样的局面应该改变,也必须改变,重任落在了鞍钢肩头。作为鞍钢科研战线的巾帼尖兵,严玲带领她的团队开启了一段建设钢铁强国的逐梦之旅,用她柔弱的肩膀努力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
严玲,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主任,“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科研工作25年来,严玲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工信部、辽宁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主持研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53个关键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国内和全球首发产品6项,累计创效4.6亿多元。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壁垒,不仅有力解决了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建造各种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种高端钢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国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我国造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了鞍钢在海工钢技术领域的“国家队”作用,为鞍钢民用海工钢实现国内领先,为我国海工钢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要像父辈一样扎根鞍钢,奉献所学,钢铁强国。”这是严玲从未动摇过的信念。1994年,严玲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许多钢厂向她投来橄榄枝,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鞍钢。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鞍钢英模辈出,众多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也成为激励严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她从鞍钢这座钢铁熔炉里不断汲取着成长所需的“养分”。
入厂不久,严玲就主动申请下到生产一线。起初,工人们对这个瘦小女孩并不看好,认为现场工作这么辛苦,她待不了多久就会打退堂鼓,可严玲却让他们刮目相看。设备坏了,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修理;数据不准确,她连续几个晚上加班查找原因;遇到紧急任务,她总会搭上一把手……工人师傅们都说:“这个小姑娘,爱看书,好钻研,不娇气,能吃苦,有股子拼劲儿。”
经过3年的艰苦磨砺,严玲被调入鞍钢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所。6年时间里,从初轧、大型、小型、无缝到线材、厚板,她几乎把鞍钢各产线跑了个遍儿。在长材组,她作为主要参加人,在国内首家开发出系列精轧螺纹钢筋,用于三峡大坝岩体锚固、路桥建设等国家重特大工程;主持研发的易切削钢填补了市场空白;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出n80等系列石油钻采用无缝钢管,取得了优异业绩。
十多年前,专业对口、基础扎实、工作严谨的严玲被调入鞍钢新组建的造船海工团队。伴随着研发课题从几个到几十个再到上百个,她也成长为我国民用海工钢,特别是船舶用钢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5年,“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鞍钢,让鞍钢海工钢研发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从耐蚀钢、低温钢到止裂钢,一个个“卡脖子”产品的技术突破,让鞍钢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而这背后凝结的是严玲无怨无悔的全力付出。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鞍钢新产品研发的重点在哪里,严玲前行的脚步就紧跟到哪里,并为此谢绝了其他企业5倍年薪的高薪聘请。有人问她,这么拼值得吗?她回答说,能够与时代同行,为建设钢铁强国尽自己一点心力,这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光荣。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等不来,只有依靠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地方创新突破。严玲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坚决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