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简短10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时代楷模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能够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1)
他心怀大爱,舍己救人,在危难时刻舍身勇救儿童,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践行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王红旭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是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青年教师中学干实事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追授王红旭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我校广大教师要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学习他潜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诚情怀,学习他以德施教、为人师表的品格风范,学习他心怀大爱、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奋进的精神状态,争做为学为人的“大先生”、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2)
6月1日,在重庆大渡口长江水域,两名儿童在玩耍时意外落水,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两名不会游泳的儿童已经被冲到水中央,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救人必须争分夺秒,这夺命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大渡口育才小学老师,王红旭看见,他没有做任何犹豫,奋不顾身跳进长江,用尽全力向两名落水儿童游去,很快水里的异常也引起路边群众的注意,纷纷跑来查看情况,在看清事态的严重后,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帮忙救人。
大家通过手牵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协助王红旭老师把两名儿童从水中救起,经检查,两名儿童生命都没有大碍,可是王红旭老师因为体力不支,瞬间被水冲走,几个呼吸间就看不见人了,岸上群众也是着急得大声呼喊,可是水里没有任何回应。
群众赶紧拨打了救援电话,救援赶到后立刻在水面展开收救,但是迟迟没有发现被冲走的王红旭老师,直到6月2号下午,才在王红旭老师消失的,大约30米处水域发现了遗体。年迈的母亲得知噩耗,哭得撕心裂肺,几乎晕过去。希望母亲能承受住这沉痛的打击,保护好自己身体,大家都希望你能百命长岁,你有一个舍己救人英雄儿子,他整救了两条活蹦乱跳生命,更是整救两个家庭的希望,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永垂不朽。
王红旭老师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安好。好人一生平安!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3)
余元君,生于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灾害无情,从小就立志为家乡做些贡献。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条水系、每一处堤防,全心守护这一江碧水,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所钟爱的事业。8月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余元君的先进事迹,正式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红网时刻即日起推出“时代楷模余元君”系列报道,细数他在平凡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迹。
“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和奋进状态;他干净办事、清白为人,经手大量资金项目,从来不谋私利不徇私情……”8月9日晚上9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中,对余元君的生平事迹予以高度评价。
节目现场,余元君家人饱含泪水的双眼看得让人心痛。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余元君总是忙于工作,对待亲人近乎苛刻,亲人们对他也不太理解。只有在他走后,才发现他的境界是最高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72年9月,余元君出生在常德临澧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9人,余元君排行第7。家里有几亩水田,但经常遭遇水旱灾害侵袭。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余元君继续读书,兄弟姐妹们都早早辍学,或务农或务工,以补贴家用。
在老师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余元君放弃读中专早日捧“金饭碗”的机会,勤奋苦读,最终考取天津大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余元君选择了更切合家乡需要的水工专业,大学毕业后,更是第一时间回到湖南,投入到他钟爱的水利事业。
从穷苦人家走出来,不少亲人和老乡当初都伸出过援手,本以为有了权力的余元君会“知恩图报”,给亲人、朋友们承揽一些工程,或推荐工作。可当他们找到余元君后,都得到了统一的答案:“扯这个事,免谈!”
余元君的侄儿余淼,也效仿他学习水利专业,但在一家水利施工企业工作5年后,仍然还是临时工,本来余元君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他硬是没开口。
省洞工局工作人员李三友一次送余元君回老家,因道路不熟,正要向路边一位砍柴人问路时,却发现砍柴人正是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银。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进入水利系统25年来,余元君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项目资金达到数百亿元,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没有动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为支持余元君上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务农,或在外省工厂务工。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风格,一度让家人认为老七变得决绝无情。但听说家里晚辈上学费用有困难,余元君二话不说,帮忙资助学费、生活费;家乡要修一条水泥路,余元君也立马从工资卡中取出2万元钱,当了解到修路资金缺口比较大后,他再次取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干部。
到底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乡情,余元君其实分得一清二楚!
对待上门送卡送礼品,请求在水利工程项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余元君向来都是嗤之以鼻;对待上门求教施工技术难题的施工人员,余元君却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甚至将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贵资料无偿相授。在某些时候,余元君近似无情,但更多的时候,他其实是最有情的那个人——只有将洞庭湖治理好,湖区的一千余万百姓才能真正收获幸福。
余元君走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平凡之人的非凡之处。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掀起向他学习的高潮;余元君的儿子将许久未回家的爸爸视为偶像,立志将来成为爸爸那样的科技工作者;余淼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获得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已经从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项目管理员,他的儿子也取名为余梦泽,以洞庭湖为名,意为传承好守护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4)
在严玲小的时候,父母就常常给她讲述鞍钢历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她,放弃了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选择深入生产一线,从一名轧钢车间的技术员做起。无论春夏秋冬,每天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大头鞋,在轧钢线上与三班倒的工人师傅们朝夕相处、虚心求教,在大学的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也磨砺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艰难的性格。
她的工作与造船这个以“苦、脏、累”闻名的行业打交道,在开发耐蚀钢的时候,由于产品被国外垄断封锁,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她和团队完全依靠自主研发。从实验室、现场再到检验室三点一线的埋头攻关,历经了十余个轮次、近两千吨的工业化试验,完成上千件试验样品的检验、分析、评价,终于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耐蚀钢服役勘验时,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远的修船小岛,顺着不足一尺宽的竖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舱中逐一测量、取样、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气味道让她脚下发麻、胸口阵阵翻腾,双腿常常累得发抖。而当获取了我国实船用耐蚀钢的第一手资料时,分析结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劳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采用耐蚀钢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试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这一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技术,鞍钢耐蚀钢助推“国船国造”成功突围,成绩的背后承载着她和团队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国最大的海工企业中集来福士在设计“蓝鲸一号”平台时,准备在最关键的部位选用f级超高强钢,这种设计在国际上还是头一次。当时中集公司面临着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心急如焚的他们找到了鞍钢,“不服输”的严玲承担了这个项目的研发重任。由于技术指标严苛、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极大,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凭着要为国家争口气的决心,严玲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全力攻克技术瓶颈,终于实现了这一高端材料的国产化,鞍钢也成为亚洲唯一具备f级海工钢供货资质的钢铁企业。2018年5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蓝鲸一号”平台在我国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开采可燃冰,彰显了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实力与担当。
坚守钢铁材料研发生产一线28年,作为鞍钢船舶用钢领军计划的首席专家,严玲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鞍钢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她主持研发的九大系列、124个船舶海工用钢新品种,形成了24项关键独有技术,5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船体耐低温钢、集装箱船用高止裂钢等多个制约我国海工装备技术进步的“卡脖子”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创造国内多项第一。她先后荣获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世界发明展览会金奖等16项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三八红旗手”“鞍钢集团劳动模范”等称号。
拼搏创造奇迹,奋斗成就梦想。严玲砥砺奋进的故事仍在续写,她带领身边的同事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她的事迹激励着每一名钢城人,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奋斗,重铸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辉煌。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5)
拉齐尼·巴依卡(1979年4月10日—2021年1月4日),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生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
2001年,参军入伍。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2月23日,被授予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11月5日,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为国守边疆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勇救战友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卡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英勇牺牲
“来人啊!救救孩子!”2021年1月4日13时56分许,正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6)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改行学习核动力专业。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奖项。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彭士禄的颁奖词,也是彭士禄一生的写照。
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父亲彭湃和母亲蔡素屏都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奋斗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殒身不恤。1928年,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在海丰英勇就义,次年父亲彭湃也因叛徒出卖被捕,在上海壮烈牺牲,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为一名孤儿。感恩于彭士禄父亲烧毁田契,还地于民的恩情,广东潮州的众多贫苦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冒着杀头的风险凝心聚力,舍命相救,护佑小士禄的生命安全。
1940年,几经辗转,彭士禄和其他一些烈士子女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一同前往延安生活学习,在延安受到了党的精心培养。1941年,彭士禄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学习,后就读于延安中学。在延安中学,彭士禄勤学好问,发愤图强,因其学习、劳动上表现出色,被评为模范生。1944年,彭士禄在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就读。1945年,因其学习和劳动等方面的优异表现,破例免去预备期,一入党便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彭士禄童年两次被捕入狱,虽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但党和人民养育培养、无私佑护的.经历,在彭士禄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经历成为铸就彭士禄一生挚爱祖国、拳拳为民的初心之源。彭士禄曾经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为国改换专业,延迟归国路
1951年彭士禄因成绩优异获取留学苏联的机会,在苏联学习期间,他饱含着对养育他的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怀揣着学成归国报国的信念,废寝忘食,最终以全优的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证书。
1956年,即将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的彭士禄,受到了彼时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的接见。在大使馆,陈赓大将问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凭借心中竭诚报国的信念,彭士禄毅然决然地服从国家发展核动力事业之需,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便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孜孜不怠地学习核动力专业。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在苏联学习期间,彭士禄和其他留学生勤勉刻苦,奋勇拼搏,每天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彭士禄曾经感慨良深道:留苏期间,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热忱报效祖国,核潜艇从无到有
1958年,彭士禄终于学成回到了魂牵梦绕,深深爱恋的祖国,从此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紧紧相依。1965年核潜艇研制项目重启后,彭士禄来到茅封草长、冷僻荒凉的四川大山深处。面对新中国一片空白的核潜艇事业,他日以继夜地躬耕,在无人问津的山坳里耕耘不辍,带领团队闯过了核潜艇事业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试验设计工作。1970年,在核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的满功率试验中,面对试验最后攻坚阶段中暴露的问题,彭士禄在千钧一发之际挺身而出,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主要参数、数据的精准把握,他提出了增加功率的大胆想法,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化解了困境,取得了满功率试验的圆满成功。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因为彭士禄一次次大胆的拍板,他被美誉为“彭大胆”“彭拍板”。“大胆”的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拍板”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实现了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从1965年重新上马到1970年首航诞生的奇迹,奇迹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彭士禄曾感慨道: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共产主义的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一股犟劲精神。
欣然挂帅再出征,呕心沥血为核电
20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在广东发展核电。1983年,当时已经58岁的彭士禄被国务院任命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面对当时大亚湾核电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彭士禄欣然受命,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日夜奋战。而面对同事对其身体的担忧,让其多注意休息的关切之语,彭士禄则会爽朗一笑道:这辛苦算什么?如果核电站早日建成,那就太值了!最终,彭士禄带领团队高效率地完成了选址、招标、技术谈判等核电站筹建前期的烦琐工作,对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的快速开展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
1986年,彭士禄被调离广东核电,被委任为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工作。尽管筹建之路举步维艰,但是,彭士禄终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许,在2004年5月3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在钱塘江边拔地而起,成为彰显中国核电技术威力的重要见证。
彭士禄由于长年累月地高负荷工作,49岁时因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术后不久便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晚年的彭士禄基本丧失了胃功能,即使重病缠身,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的核动力事业。他曾经在自述中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他将一生的热血融入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忠贞诺言,点燃了祖国核潜艇和核电事业之光,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他96年厚重辉煌的人生,他的骨灰撒进了祖国的大海,澎湃不息、波澜壮阔的大海见证了他一生的辗转沉浮,见证了他勇担重任、为国奉献的赤子忠诚,见证了他热爱祖国、竭诚报国的赤子丹心。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7)
城壕镇余家砭村燕刚今年27岁,20__年父亲病逝,20__年母亲因病瘫痪,燕刚和妹妹守着母亲靠低保生活。“我不知道出路在哪儿,看不到未来。”燕刚说,“就在我感觉无法撑下去的时候,邱大哥来了。”
20__年底,一个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大个子走进燕刚家,这个人就是邱军。了解情况后,他多次上门,一面鼓励燕刚振作起来,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一面联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定点帮扶单位,为像燕刚这样的农村青年找出路。
在他的努力下,20__年4月,华池县第一期焊工技术培训班开班。燕刚和华池20余名青年走进课堂,经过3个月的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认证。有了一技之长的燕刚,在邱军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
在一次次的家访和电话联络中,邱军渐渐成了燕刚家一员,燕刚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事先给邱军打电话商量。邱军也像兄长一样,时常打电话关心燕刚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38岁的饶晓恩是城壕镇庙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些年他几乎都是在外漂,因懒、因“浪”,日子过得一贫如洗。这两年,乡亲们发现——饶晓恩变了!他家硬化了院子,住进了新房,务工收入也增加了,还摘掉了“穷帽子”。
饶晓恩的变化,离不开“贵人”邱军的反复鼓励和支持。
“年轻人不应该自暴自弃,生活要不断向前看、向前走”“无奋斗不青春”“要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次次、一遍遍的鼓励让饶晓恩幡然醒悟。
20__年6月,经邱军介绍,接受了培训的饶晓恩找到一份月薪4500元的工作,成了“有薪”一族,饶晓恩从里到外也变得精神起来。
不只燕刚、饶晓恩,在邱军的多方协调争取下,多种“订单式”技能培训在华池及周边县展开,先后有千余名贫困农村青年参加培训,掌握了“看家本领”。
扶上马,送一程。开展培训之余,邱军衔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及所属企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面向华池县、环县开展招聘,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未脱贫的贫困户。先后有175名大学生、23名贫困农村青年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企业稳定就业。
在邱军的努力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东华公司还与华池县建筑企业签订了2个帮扶项目,以“央企 民企 贫困户”的形式,秉持“就近、集中”原则,带动劳动力就近输转,进一步拓宽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8)
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称号。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20__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一职。华池县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抱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一路走着看着。在上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邱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华池方言,手里的扶贫笔记更是记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没有钱,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没有养殖知识,邱军张罗着组织养殖培训;没有销路,邱军亲自跑市场。就这样,他带领着贫困户,发展起了牛养殖、沙棘、金丝皇菊等致富产业。
20__年底,华池县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实现了整县脱贫。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邱军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20__年11月,邱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就医期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张纸条,关心的仍然是华池县各项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20__年1月8号,邱军不幸逝世,年仅39岁。
8月3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邱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邱军同志的亲属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9)
8月31日,中宣部追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干部、华池县原挂职副县长邱军“时代楷模”称号,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后,邱军的先进事迹再一次引发华池县干部群众的追忆,大家纷纷表示,要像邱军一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奋斗激情,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全心全意为老区发展谋振兴,为老区人民谋幸福。
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曾经是邱军重点帮扶的乡村之一。走进庄科村范台组,一座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的金丝皇菊长势喜人。“邱县长指导我们种上了金丝皇菊,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在八千元到一万元之间,邱县长是真正的‘父母官’。”回忆起邱军,村民齐怀文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指导产业发展,邱军还争取资金为庄科村架桥铺路。“村里人至今都感念邱县长的好。他那种踏实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们村干部会更加脚踏实地为民服务,凭借邱县长为我们打下的牢固基础,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实,绝不辜负邱县长生前对我们村的期望。”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闫鑫说。
“他年仅3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华池的山山水水之中,诠释了新时代的南梁精神,为我的人生树立了标杆。我将以邱军同志为榜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沿着邱大哥未走完的路,一直走下去。”城壕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王星亮说。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当晚,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华池县政府办公室、华池县乡村振兴局的干部职工们一起观看了节目,大家表示,要紧紧跟随邱军同志的脚步,学习他践行宗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赤诚为民、奋力拼搏的精神境界,全力以赴干事,心无旁骛创业。“我将以邱军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时代楷模’精神,主动作为、尽职担当,围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重点,接续为群众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为华池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华池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闫育刚说。
时代楷模英雄事迹素材(精选篇10)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副县长(挂职)。20__年12月,他主动请缨,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挂职,千方百计引进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华池县整体脱贫,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20__年1月8日,邱军同志不幸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邱军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网-人民日报20__年09月02日)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邱军同志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从美丽富饶的安徽来到山大沟深的华池,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肩负着扶贫的使命和担当。他坚信“贫穷不应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一定要为华池做点什么”,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诠释着“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为新时代“南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最好的注解,也为青年一代践行“南梁精神”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面向群众、忠诚为民。他坚持“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走遍了全县15个乡镇、走访了200多户贫困户,掌握了一手资料。每天奔波在大山深处,穿梭在群众身边,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发展,问医疗、问教育、问群众收入,思考群众的困难,琢磨着发展的方向,对扶贫事业无限热爱,对老区群众充满感情,时刻践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坚守信念、百折不挠。“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背井离乡,克服饮食气候的不适应,心存感恩,任劳任怨;几番走访,数次调研,面对质疑,不被理解,依旧埋头苦干;坚持兴教扶智,斩断穷根,为贫困学子开展助学活动。他用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让青春在革命老区里绽放,让激情在脱贫攻坚中迸发,让热血在嘘寒问暖中流淌,诠释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立党为公、顾全大局。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邱军主动请缨,牢记宗旨,以身作则,担任了城壕等乡镇的包片领导和城壕镇包乡领导,寒来暑往,来日方长,义无反顾地去啃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群众排忧解难,经受住种种严峻考验。他用一心为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求实开拓、敢为人先。他因地制宜,锐意创新,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企业与农户共同的利益连接机制,让“牛产业”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实地调研,倡导沙棘产业生态扶贫,带来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开展群众技能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打造电商平台,加快土特产发展的步伐。“心激荡,来说唱,脱贫攻坚暖庆阳。放眼望,干群忙,革命老区迎曙光……”点点滴滴的收获中,都有他求实创新的身影。
党的事业百炼成钢。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邱军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在“南梁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战胜艰难困苦,不负韶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