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5篇
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你是否在寻找“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精选篇1)
“泉水西瓜的秧苗都种下去了吧?可千万不要耽误了!”正是春耕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最近正忙着帮村民平整土地、育苗播种,挨家挨户督促进度……
2010年,刚从广西大学毕业的杨宁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从当初的大学生村官到如今的江门村发展“第一责任人”,杨宁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乡,十二载青春年华一路奋斗,带领家乡人民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坚信一定能做出成绩”
“回到家乡,是我从小就有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始终刻着这样一幅画面:那时我刚刚考上重点初中,要去县城里上学;我和童年的小伙伴们一起站在村里最高的山坡上,望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约定:将来有机会一定回到家乡来。”杨宁说。
这样的想法,与杨宁的成长经历有关。江门村位于大山深处,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土地贫瘠。“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杨宁说,因为奶奶身体不好,村里人多有帮衬。
“其实,当时南宁也有几家公司给了工作机会,工资待遇也不错,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回来,坚信一定能做出成绩。”杨宁说。
然而,真正回到村里,现实和杨宁的想象大不一样。当时村里的办公条件很简陋,村委会只有一台老式电脑,还是乡政府淘汰下来的,所有的办公文件都靠手工抄写。
这些没有难倒杨宁。交通不便,让她更贴近群众??每次出山都顺路搭乘老乡的摩托车;村里电脑不行,就用自己上学时的电脑;到村里的第一年,杨宁将所有的文件材料都电子化归档,让村委会实现无纸化办公。宣传防火防盗、帮村民填表格……通过给村民办的各种小事,村民们逐渐认可了杨宁。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能够贡献一己之力是我的荣幸”
“过去的江门村很穷。有一次,我到镇上,看见村里的阿婆带着两个娃到镇上卖山货,三个人点了一碗粉吃,吃完后再用粉汤泡着自带的冷米饭,分着吃才填饱肚子。”杨宁回忆。后来她了解到,阿婆一家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00元。
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杨宁一直以来的目标。杨宁开始尝试着带领乡亲们创业改善生活。正当此时,脱贫攻坚战打响,“如同久旱的大地迎来了甘霖。”杨宁说。产业发展有了希望,政府出台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村民只要发展产业就能领到产业奖补;交通设施有了改善,村里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以前通摩托车都费劲的村里能进出汽车了;村委会办公条件有了改善,电脑更新换代,连打印机、复印机都装上了……
恰好这个时候,杨宁的6年任期到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能够贡献一己之力是我的荣幸。我选择留下。”2016年,杨宁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次年当选村委会主任。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突破口,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口袋才能鼓起来,对此,杨宁思路清晰。“杉木、土鸡、高山优质稻,都是立足我们大苗山的实际定下来的扶贫产业,只要大家跟着干,不仅产品包销售,还能领产业奖补。”
可还是有村民不放心,“种不好、养不好怎么办?”“到时候突然不回收了怎么办?”……面对各种疑虑,杨宁决定自己带头。“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并向村民承诺,如果出了问题,损失我们来兜底。”杨宁说。村民被打动了,选择跟她一起干。
产业发展有成效。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格外好,泉水西瓜成了江门村的招牌。杨宁组织村里留守妇女成立“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西瓜,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带动十几户贫困户脱贫;她还带领江门村60多户农户种植香糯,通过“稻 鸭 鱼”共生的模式,每亩增收1500多元……2020年,江门村实现94户326人全部脱贫,杨宁也当选了江门村党总支书记。
“我无悔当初回乡的选择,农村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
机器轰鸣,人影晃动,晚上11点多,江门村腊味加工厂二期工程仍在紧张开工……“村里的腊味加工厂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预计也很快建成。村里还规划了乡村振兴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区,已完成了选址。”杨宁说。
“脱贫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是新的战场;我们要加快推进,让乡亲们过上更好、更富足的生活,我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继续贡献青春力量!”杨宁说。
“随着村里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电商服务中心也会进一步升级发展,这个平台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杨宁说,2016年起,她联手融水县的6个大学生村官成立电商服务中心,至今已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
从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到如今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看着家乡的变化,杨宁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无悔当初回乡的选择,农村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杨宁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来,有人才才有未来。
“我家是江门村脱贫户之一,杨书记的辛苦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正是受到杨书记的影响,当大学毕业时,江门村村民合作社聘请我回村,我毫不犹豫同意了。”2021年回到江门村工作的梁樱林说,“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江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工作突出的杨宁,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些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让我深感自身背负的职责使命,我要更加脚踏实地,开启全新征程。”杨宁说。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精选篇2)
杨宁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距离县城不过60公里,但峰陡路险、山多地少,村庄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全村12个自然屯共有将近500户人家,2010年,江门村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
“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发展,回来后发现村里道路泥泞、没有产业,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要改变江门村的面貌,让乡亲们富裕起来。”杨宁说。
怀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杨宁才发现,在家乡工作与之前想象的并不一样,事情千头万绪,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处理。但她知道,没有其他快捷方式,唯有学习再学习,耐心再耐心。
当时有关部门给符合条件的老人申请“低保”,杨宁去村委会那天就帮不识字的老人填写申请资料。第二天她下村回来,看见村委会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是专门来感谢杨宁帮她填资料的。握着老人硬塞给自己的桔子,杨宁的眼睛湿润了:“我只是帮忙填个表,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却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一个家庭,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农民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的,我要帮助他们。”
村里的一位残疾老人因生病常年卧床,杨宁带他到医院看病,到县城为他买药,申请百名老人“微心愿”资助。村里一个读小学的女孩的父亲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家里生活贫困,杨宁一直资助她读书。后来女孩一家从深山搬到了县城易地扶贫安置点苗家小镇,女孩的母亲在小区的超市打工,女孩也读到了高中,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为了帮助村里的孩子们,杨宁积极协调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她每天抽出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陪孩子们玩游戏。2013年,杨宁还拉到了赞助,组织了“安陲乡在外大学生夏令营”,大学生们返回村里,陪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暑假。“如果我每天都照看那么多小孩,其他事就都做不成了,可是杨宁就不一样,每件事都做得有条不紊。”江门村的村委会副主任、村妇联主席贾丽鲜说。
如何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是杨宁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发挥江门村的资源优势,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身穿一件t恤衫,脚蹬一双解放鞋,这个质朴得像山花一样的苗家妹子拿着笔记本,走村进户收集信息,经过反复调研分析,把致富目标定在了“大山”上。
安陲乡拥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发展竹子初加工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竹子收购中间环节多、价格低。2012年,杨宁考察市场后发现,将经过初加工的竹子卖给广东、广西北海等地的商户,可以减少流通环节,从而可以提高村民收入。于是,她联系商户,签订销售协议,并建起了竹子收购点,这样,种植户每年都会增加不少收入。
但竹子生长周期长,受益群众少。杨宁又开始琢磨新的项目。2014年,杨宁尝试种植高山辣椒,不料想,那年雨水大,地里的辣椒苗一片片长斑腐烂。2015年,高山葛根种植示范基地成立,她带领安陲乡90多户农户种植300亩高山葛根……“想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宁说。
杨宁提出从环保出发,不用农药化肥,恢复苗家传统的自然耕种法,种植高山生态水稻。传统耕种亩产只有500斤,而用农药化肥种植的杂交水稻亩产有800斤,所以很多村民不愿意种植。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杨宁带头种植了一块试验田。秋天,杨宁的试验田和种植高山生态水稻的村民都迎来了丰收,并卖出了好价钱。这时候,村民们的心被打动了。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紫玉香糯是当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2017年,杨宁带领农户种植613亩高山紫玉香糯特色稻米,以“稻 鸭 鱼”共作的模式种植,获得了丰收。杨宁又带领农户种植高山水果、蔬菜及生态水稻,也获得了丰收。
杨宁用真诚的付出、实在的效果,获得村民的信任。聋哑村民梅秧经常比划着说:“小杨喊我怎么种,我就怎么种。”
“我到贵州参加培训学习时,学习到岩博村的发展模式。我觉得农产品深加工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受到启发,杨宁着手在村里建立一个扶贫加工车间,对村里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变成原生态产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精选篇3)
很快,两届6年的任期结束了。村民们希望杨宁留在村里多干几年,但又希望她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村民说:“小杨很好,我们都喜欢她。但是村里条件不好,她应该去更好更大的地方发展。”当时,无论杨宁是考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都会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有同学劝她:“凭你的韧劲和吃苦精神,来城里发展一定会更好。”
“我有幸生长在这个时代,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你们不知道我对自己的正确选择有多么自豪。我也意识到,农村确实需要有想法、敢干事的年轻带头人。”杨宁说。
杨宁坚定地做出选择—留在农村。她说:“回到家乡,我尝试了很多道路,目前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还没有真正实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我曾经看到山西的一位女村官把穷村变成富裕村的事迹报道,很受鼓舞,作为苗家的女儿,我也要像她一样把我们贫穷的苗寨变成富裕村。”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杨宁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也因此赢得了苗寨乡亲们最大程度的肯定和信任,2017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杨宁成为融水县第一个大学生女村委会主任。这一年,杨宁还当选为安陲乡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村民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大家都给我投了票,这是乡亲们信任我,认可我的工作,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支持。”杨宁说。
一天,杨宁下屯里工作时遇到董大嫂。董大嫂一个人挑着一担西瓜下山,坐车到镇上去卖。到了晚上,她担子里的西瓜还剩下四五个没卖完。杨宁把董大嫂挑西瓜下山的照片加上一段文字发到了朋友圈,想不到西瓜受到了朋友们的欢迎,都卖了出去。朋友们还反馈说“真是又甜又沙的西瓜!”。
江门村海拔较高,日夜温差大,山间雾气弥漫,加上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使得这里出产的西瓜特别清甜,产品供不应求。杨宁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一起种植高山泉水西瓜。“只要销路好,我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种植西瓜,发展产业。”村民们种植的热情可高了。
2018年8月,融水苗族自治县妇联在江门村举办了“首届苗阿嫂高山泉水西瓜农耕文化节”,几位苗阿嫂上台发言。她们说:“我们种出来的西瓜品质好,又红又甜,根本不够卖。像我们这样的妇女,能够上台讲话,这还是第一次,杨宁到底是大学生见过世面,真是让我们妇女扬眉吐气了!”
“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高山泉水西瓜品质好,但是上下山的泥泞小道严重影响西瓜的运输。
2020年,杨宁把修建“泉水西瓜产业路”作为江门村的重点提案。2020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泉水西瓜产业路”开工建设,2021年1月修建完成。“没有修路的时候,我们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大家上山种西瓜的肥料都得靠肩挑背扛上去;道路修好以后,车开上去拉西瓜省力多了,方便多了。”“苗阿嫂”张海慧说。在杨宁的积极协调下,江门村下泗欧屯2020年还安装了237盏的太阳能路灯。路修好了,大家夜晚出行也方便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我们江门村依托原生态资源优势,摸索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选择种植竹荪作为村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2020年发动部分村民试种竹荪获得成功。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后,就有了积极性,2021年我们扩大了规模,又带动更多村民共同种植竹荪。”杨宁说。“在杨书记的鼓励下,2020年我试种一亩地的竹荪,就收入了好几千块钱,2021年我家扩大了规模,又种了三亩竹荪,现在天天在这里采摘竹荪。”江门村村民董燕芳说。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精选篇4)
3月4日晚上8时,“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大学返乡扎根农村13载,带领实现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当天,融水各单位和人民群众通过不同渠道,组织收看了本次颁奖盛典。杨宁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在融水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榜样看齐,学习先进,争做先进,为大苗山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祖国南疆大苗山青年们争相学习的优秀榜样,杨宁用十余年的热血青春辛勤耕耘,长期致力于安陲乡江门村脱贫致富、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杨宁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让我们倍感振奋和鼓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团结奋斗、忠诚履职,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融水新篇章!”当天,观看颁奖晚会后,融水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潘岳表示。
在杨宁的家乡融水安陲乡江门村,乡、村干部和村里的群众晚上7时就兴高采烈地聚到江门村委楼,集中收看颁奖晚会。当听到主持人宣布杨宁获颁“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时,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欢呼起来。
“从年人均收入仅为1000元的贫困村,到如今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是杨宁用汗水换来的,我们都很感动,也很感谢杨宁。”和杨宁共事多年的江门村党支部副书记龙翠珍说,杨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年轻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返乡大学生、江门村委后备干部梁樱林看完杨宁的事迹,眼睛早已湿润,她说:“杨宁姐13年如一日奋斗在江门村一线,我要向她学习,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江门村产业做强做大,让大家过生更幸福的生活。”
对于杨宁来说,荣誉是肯定和褒奖,更是一种鞭策。杨宁说:“从曾经穷乡僻壤的贫困村到如今产业全覆盖的新农村,江门村的欣欣向荣,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回乡13年最大的收获。今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将继续服务好乡亲,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带领大家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大苗山的乡亲们日子越来越美好、越过越红火。”
感动中国杨宁事迹介绍(精选篇5)
“作为大苗山的年轻一代,我将背靠苗山,扎根苗寨,继续努力奋斗!”刚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广西融水县江门村村主任杨宁,向家乡父老乡亲们表示。
2010年以来,杨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心声。85后的她,扎根融水小山村江门村,创下村里多个“第一”:2010年成为江门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村干部,一干就是两届;2017年,成为安陲乡第一个女性村委会主任;2018年,江门村村民们第一次自发以跳芒篙舞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并让杨宁扮成“芒篙”,这也是融水第一个“女芒篙”。“芒篙”是苗族民间传说中一种威力无比的山神,旧时由于重男轻女观念,“芒篙”都由男性扮演,“过去祖辈们常年向‘芒篙’祈福,其实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是党的好政策、党的好干部。”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彻底改变了乡亲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大家把致富的希望放在年轻能干的杨宁身上。
2010年,江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6年,江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5户327人,贫困发生率为20%;2019年底,江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1户1人,贫困发生率为0.05%。村庄巨变的背后,镌刻着一名返乡大学生与乡亲们共同创业的奋斗故事。
2010年,杨宁从广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有多家用人单位录用她,但多病的奶奶令她放心不下,她选择回家乡当村干部。回到老家,她听得最多的却是这样一句话:“山里的大学生都往外跑,你倒好,从山外跑回来!”
在校期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杨宁,深知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到任第一天,她细心地换上一双解放鞋,走村入户,日子久了,村民们朴实的一句话,让她心里暖暖的:“这个阿妹不错,懂得穿解放鞋,是个做事的人。”村委会附近住着很多空巢老人,2011年有关部门安排给符合条件的老人申请低保,杨宁负责帮老人填写申请资料,连续两天加班,忙完后的第二天一早,杨宁又跟村干部一起下村,傍晚刚回到村委会,就有一名老人向她连声道谢,还塞给她一个桔子。看着她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工作人员透露说:“老人来办公室好几趟了,说你连夜帮她填表,要谢谢你。”杨宁攥着橘子,双眼湿润了,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可乡亲们却记在心上,让她越发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经过一年多大学生村干部的历练,杨宁收获了自信。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她决定参选。但当时有些村民却心存顾虑,“她是来镀金的,最终还是要走的。”首次参选受挫。
但这并没有影响杨宁留在大山、带领村民干一番事业的决心。2012年,杨宁注意到村里不少留守儿童满大街跑没人管,便动员在街上开店的亲戚,建起“留守儿童之家”,自己每天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功课,还一直资助隔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个小孩的学费。2013年,杨宁组织了一次“安陲乡在外大学生夏令营”,近10名大学生回村与留守儿童们一起欢度暑假,10多天的活动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创举。
在安陲乡,漫山遍野的竹子是唾手可得的资源,但收购价很低。为此,刚到江门村工作的杨宁除了自费到广东等地寻找商家,还建起了竹子收购点,提高收购价格,仅卖竹一项,农户每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
考虑到竹子产业收益周期较长,杨宁开始探索更优质的产业项目。2014年,她说服在市里工作的同学回来,一起流转了50多亩荒地试种高山辣椒,只因当年雨水不断,俩人各自亏了10多万元。“年轻就是本钱!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杨宁没有气馁,继续探索富民之路。
这次被她“盯”上的是西瓜。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很好。2016年,杨宁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将每亩地的收益从过去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1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增收脱贫。同时,她带领安陲乡386户农户种植了613亩高山紫玉香糯,采用“稻 鸭 鱼”模式种植,每亩增收1500多元。后来,江门村的村民还陆续种起了高山水果、蔬菜以及生态水稻,特色产业在江门村落地。
紧盯市场风口的杨宁,走在不断探索的路上。2016年夏,一位大嫂挑着西瓜在乡镇街道上挨家挨户兜售,虽然很辛苦,但一天也卖不出多少。为了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杨宁在微信朋友圈打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招牌,赢得用户青睐。受此启发,她开始通过网络推广村里的农副产品,传播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动员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融水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建起“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和微信公众号。4年间“苗村倌”共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为江门村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
为了让大苗山的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今年杨宁出资建设了扶贫加工车间,对村里的农产品进行标准化深加工,并通过网络平台销售。
“获得荣誉,是我奋斗的新起点。”杨宁说,老百姓给我感动,教会我感恩。我将带领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