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5篇)-尊龙凯时平台入口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5篇)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篇1】
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事迹材料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全国_常委、湖南省_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50多年来,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等3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64年,他在对一株“鹤立鸡群”的野生杂交稻的研究中获得灵感,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66年,他在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一门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组合;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在总结国内外农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历史和经验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即育种方法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杂种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朝着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这一战略设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以后的杂交水稻基本上都朝着这一战略方向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了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阐明了育性转换与光温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的关键技术指标,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袁隆平设计了以“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建立了形态改良,亚种间杂种优势及远缘有利基因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根据这一模式和技术路线,我国超级稻育种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和2014年先后实现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kg、第二期亩产800kg、第三期亩产900kg和第四期亩产1000kg的攻关目标。目前,正在向第五期每公顷产16吨、第六期每公顷产17吨的目标攻关。
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袁隆平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组织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等高产攻关项目。“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丰产工程于2018年组织实施,初显成效。
如今,袁隆平虽年近九十,仍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主持了“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低镉水稻技术研究以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开展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目前,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已初露锋芒。
作为党外知识分子,袁隆平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从1983年至2018年,他历任全国_常委二十五年,提出了多份有影响的提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袁隆平多次赴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为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授课,并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袁隆平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篇2】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篇3】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_"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_"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篇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感动中国袁隆平事迹和颁奖词【篇5】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是多么美妙的梦境!谁能不为一位水稻科学家对事业的如醉如痴,梦魂牵绕,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不趋时,不趋利,不赶时髦,不做“时尚才人”,不要把自己当“商品”。“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孟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钻。搞文学专业的改行当律师,学遗传的去当会计,学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挤……所谓“跳槽”,往往给自己出难题,结果像郑人一样,成了失败的典型。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假如做学问的人一味适应“市场需要”,想要多出几个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场”思维模式,选择自己的专业,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这点上,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究竟该学什么,还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他没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胡适口述自传》)
生态环境对种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为任地、辨土、审时,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就叶大实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学问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时”、“地利”,不能光盯着几个钱。从心理准备上讲,心猿意马难以到达彼岸,束腰禁欲,也不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成功。假如去掉“灵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学。灵感产生于快乐,产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专心致志——这是成功的关键。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这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心无旁骛,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头牛。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爱付诸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是快乐的,他的梦也是快乐的,温馨的。